八宝粥的配料是哪八样?哪些人不适合喝八宝粥

其实八宝粥的配料是哪八样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哪些人不适合喝八宝粥,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八宝粥的配料是哪八样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八宝粥的配料是哪八样?哪些人不适合喝八宝粥

虽然现在的市面上有很多种类的八宝粥在卖,而且口味有很多也是很不错的,但是也许这些八班粥并没能打动大家的心,所以很多人才会选择自己在家中做八宝粥来吃,当然自己做的成本低也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八宝粥”一般以粳米、糯米或黑糯米为主料,再添加辅料,如绿豆、赤豆、扁豆、白扁豆、红枣、桃仁、花生、莲子、桂圆、松籽仁、山药、百合,枸杞子、芡实、薏仁米等熬制成粥。我国不同地区的人们根据自己饮食喜爱,选用不同的用料。

但是基本上是四大类原料:米、豆类、干果类、中药材。家庭熬制“八宝粥”,有时还会加板栗、胡萝卜、香肠、咸肉等。

原料:桂元肉10克、银耳10克、玉竹15克、枸杞10克、莲籽5粒、大枣5粒、葡萄干10克、粳米30克。

先将莲籽和玉竹加热煮烂,然后把其它六味原料一起入锅,加热煮熟直至变成粥状,即可食用了。

有了上面介绍的八宝粥的做法和配料,那么以后不管是年轻人还是喜爱八宝粥的人们,都可以按照上面的方法来选择性地做出适合自己的八宝粥了,这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是很方便的。

所有材料准备好,所有食材洗干净后,除了红枣外,其它食材都倒入碗内,用清水浸泡2小时。不急着吃的话,可以泡一晚上

将泡好的食材和红枣一起倒入电饭煲,并加入1850ml的水,选择煮粥按钮即可。想要喝稀一点的,可以再多加100ml左右的水,做熟出锅,煮好的八宝粥,趁热加入适量的冰糖

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国,节令常常对应食物。比如清明对应馃团、中秋对应馅饼、重阳对应糕点,而腊八,则自然让人想到粥。一碗由多种谷物混煮而成的甜粥,能够在冬令时节提供温暖的温度和饱腹的口感。对中国北方人来说,腊八粥有着尤其重要的象征意义:“过了腊八就是年”,意味着喝下这碗粥,阖家团圆、欢庆一年收获的日子也不远了。但在中国中原地区和南方,腊八粥的形式和寓意则变得丰富多元。有混入肉类煮成咸口的,有加入香料烹成麻辣的,甚至还有不挑节令,一年四季常喝的。究竟是怎样的机缘,赋予了腊月初八喝粥的仪式,并在复杂的源流中,诞生出多姿多彩的表达。腊八粥,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简单。No:1壹

从汉字的表意来看,“腊”字与粥没有任何关系。相反,它的肉字旁,代表了与吃肉高度相关的释义。《隋书·礼仪志》里说“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对于上古农耕文明来说,一年的农事结束后,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宰杀家畜、捕猎野味以过冬。在没有冷冻技术的古代,冬季丰富的肉类,除了食用之外,还成为祭祀神灵祖先,祈求来年收获和吉祥的祭品。《礼记》中,第一次把冬季的祭祀称为“腊祭“。后世沿用这一称呼,并把腊祭祀当月称为“腊月”,开的花称为“腊梅”,腌的肉称为“腊肉”,腊祭的日子称为“腊日”。腊日到底是哪一天,已经不可考,但另一个偶然事件,或许能窥到真相:汉代佛教传入中国时,早期的布道者们在经文翻译中出现一个巨大的问题:印度的历法极其混乱,无法将各种宗教节庆对应到中国的农历。善于变通的中国人,于是自主制定各类宗教节日。一个显而易见的现象是,佛教最重要的节日,大部分都在农历腊月至二月的农闲期。而其中最重要的释迦摩尼悟道成佛日,是腊月初八。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先民们的腊祭,就在后来的腊八节。在佛教传入较晚、影响力较弱的东南沿海、长城以北等地区,至今保留着腊八节吃加了肉类的杂合粥、咸粥、海鲜粥,或以肉类菜肴祭祖的习俗,极有可能折射了上古时期腊祭的影子。No:2贰

随着魏晋南北朝之后,佛教的对中国的持续影响,不杀生、乃至茹素,逐渐在信徒之间传播开来。而腊八作为中原佛教最重要的节日,吃肉、将肉作为贡品当然是不合时宜的。一个最好的替代物就是:粥。作为最“接地气”的日常之物,粥的叙事连接着极富张力的两极:它既是底层人民维持生计的手段,又是士绅阶层滋补养生的法门。对于日渐世俗化的汉传佛教来说,进一步将粥演绎成赈济饥民、怜悯众生的工具;同时,它也是修行悟道的法门。所以,国内各大寺庙,都有在腊八节施粥的传统。腊八节凌晨,在古刹门口排长队领粥,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既是自律修身的行为,也是心怀善意的标志。这是无论阶层、无关年龄性别,人人都能参与的仪式感。但另一方面,腊八施粥、供粥被视作带有宗教色彩的仪式,让它在很长的时间内不能导入中国饮食的谱系标准:有什么吃什么。河北人在腊八粥里加粘黄米、红枣、黑豆、绿豆、麦仁;江苏人在腊八粥里加糯米、白果、茨菇、荸荠;岭南人在腊八粥里加龙眼肉、桂圆肉、白果;四川人在腊八粥里加黄豆、花生、胡萝卜……不得不说,这些就地取材的腊八粥样式,正是佛教只为果腹、无欲无求的表现。

No:3叁

唐中叶开始,来自阿拉伯的蔗糖开始传入中国。对于之前只能以成本较高的蜂蜜、麦芽糖作为甜味来源的中国人来说,蔗糖带来的餐桌革命是极其深远的。这其中,就包括了腊八粥。早期的腊八粥多会混入平时正常食用口感极差的麦类、豆类。随着宋以后佛教的日渐平民化,印、藏传入的“苦修”“清修”概念常常被有意无意地忽略。比如,中国人开始在腊八粥里加蔗糖以增加滋味。带有甜味的杂粮腊八粥,以它的便捷易操作和低成本征服了大量中国人。很快,它随着客家人南下,来到珠三角。作为信仰杂驳的地区,珠三角对于腊八的概念当然不会像北方地区那样强烈。但低纬度、不分明的四季和炎热的气候,极其利于甘蔗种植。在长期的接纳、改进过程中,两广地区逐渐忽略了腊八本来的意义,甚至忽略了只能在腊八喝粥的传统。他们用简单易得的蔗糖资源和丰富的物产,构筑了腊八粥的另一种形式:糖水。莲子百合八宝粥,糖水红薯龟苓膏,杨枝甘露豆腐脑,芋头西米绿豆汤……在岭南,街头巷尾一家普通的糖水铺就可以玩出几十种花样。但究其本质,依然是腊八粥的路数:久煮、杂料、加糖。

No:4肆

但在北方,特别是明清两代定都的北京及周边地区,腊八粥的形式却真的固化下来。这与明清两朝中枢部分对佛教有限度地接受有关,更与两代皇室推崇的与民同乐、共食五谷的姿态有关。再之后,随着清王室的汉化,越来越多的宫廷饮食传入天子脚下皇城根的民间。它成就了今天北方腊八粥做法趋于统一的现实。总而言之,今天的大北京地区,对大部分人而言,腊八的宗教意义已经不那么重要。而它隐藏的节令寓意却被放大。动用全家之人力物力,讲究、认真地煮一锅由杏仁、松仁、桂圆、葡萄、白果、青丝、玫瑰、红豆、花生等不下20种材料构成的腊八粥,是过年之前,最具仪式感的保留节目。它既是关乎衣食冷暖的平民文化,又是关乎家国天下的宏大叙事。来看看全国各地的腊八粥怎么做。

京津:不止八样的腊八粥

| 二十种配料 |

北京、天津的腊八粥可以说是最为讲究的。掺在白米中的东西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葡萄、白果、青丝、玫瑰、红豆、花生不下20种。人们在腊月初七晚上就开始洗米、泡果、拨皮、去核,半夜时分开始用微火炖,直到第二天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宁夏:土豆腊八粥

| 稻米不足的妥协 |

做腊八饭一般用各种豆类加大米、土豆煮粥,再加上用麦面或荞麦面切成菱形柳叶片的麦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圆蛋的雀儿头,出锅之前再入葱花油。这体现了当地小麦为主,只有少部分稻米的自然种植环境。

陕西:豆腐腊八粥

| 长城以北的丰收 |

腊八节在陕北高原,熬粥除了用多种米、豆之外,还得加入各种干果、豆腐。在长城以北的地区,还要加肉混合煮成。吃完以后,还要将粥抹在门上、灶台上及门外树上,以驱邪避灾,迎接来年的农业大丰收。而且,腊八这天忌吃菜。如果这天吃菜的话,庄稼地里就会杂草多。而在陕西不产或者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用各种果品、蔬菜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上全家人一起吃。

山西:小米腊八粥

|甜饭的风情|

别称八宝粥,以小米为主,附加以豇豆、小豆、绿豆、小枣,还有粘黄米、大米、江米等煮之。晋东南地区,腊月初五即用小豆、红豆、豇豆、红薯、花生、江米、柿饼,合水煮粥,又叫甜饭。山东:孔府腊八粥

| 当腊八遇上儒学圣地 |

在山东“孔府食制”中,规定“腊八粥”分两种,一种是用薏米、桂圆、莲子、百合、栗子、红枣、粳米等熬成的,盛入碗里还要加些“粥果”,主要是雕刻成各种形状的水果,是为点缀。这种粥专供孔府主人及十二府主人食用。另一种是 用大米、肉片、白菜、豆腐等煮成的,是给孔府里当差们喝的。

江浙:甜咸腊八粥

| 南北交流之地 |

江浙地区吃腊八粥分甜咸两种,煮法一样。只是咸粥是加青菜和油。苏州人煮腊八粥要放入茨菇、荸荠、胡桃仁、松子仁、芡实、红枣、栗子、木耳、青菜、金针菇等。

四川:麻辣腊八粥

| 真的不是黑暗料理 |

四川地大人多,腊八粥做法五花八门,甜咸麻辣,而农村人吃咸味的比较多,主要是用黄豆、花生、肉丁、白萝卜、胡萝卜熬成的。

-END-

从匮乏时的精打细算,到丰裕时的康养之道,小到个体记忆,大到家国历史。腊八粥的地理,其实就是民族物产与人文的地理。

迈克尔·波伦在《烹:烹饪如何连接自然与文明》中写道:“如果说在群体性的狩猎之后烧烤猎物像一幕英雄主义的史诗,那么熬煮就更像是一部私人叙事的小说,充满时间的变奏与居家的气息。”

中国腊八粥,就是熬煮之道最生动绵长的叙写。

文字 |魏水华

头图 |DARRENCHO

八宝粥的配料是哪八样和哪些人不适合喝八宝粥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声明:信息资讯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东方体育日报所有。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gdxhedu.com/news/41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