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时间,1923新文化运动结束的标志

大家好,关于新文化运动时间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1923新文化运动结束的标志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新文化运动时间,1923新文化运动结束的标志

1.了解背景:学习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和起源。了解它是在何时、何地以及为什么兴起的,以及它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和动机。

2.阅读相关文献:查阅有关新文化运动的书籍、文章和研究。了解该运动的理论基础、思想导向、参与者和主要活动。这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其核心概念和文化表现。

3.观察相关艺术和表演:新文化运动通常在艺术、音乐、戏剧和舞蹈方面有独特的表现形式。观看相关的电影、演出或音乐会,以及阅读相关的艺术和文化评论,可以让你更好地了解其特点和意义。

4.深入交流:与参与或研究该文化运动的人交流,例如学者、艺术家、评论家或其他对该运动感兴趣的人。通过参加相关的讲座、讨论会或社群活动,与他们分享和倾听他们的见解和经验。

5.体验文化活动:参与或参观与该文化运动相关的活动和展览。例如,参与相关的工作坊、展览或文化节庆,以亲身感受和体验这种文化运动的多样性和活力。

6.探索网络资源:互联网上有许多关于新文化运动的信息资源,包括网站、博客和社交媒体。通过浏览并参与相关的讨论和信息分享,可以不断拓展对该运动的认识和理解。

7.开放心态:对于新文化运动,保持开放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接受并尊重它的多样性、创新性和挑战性。愿意学习和探索新的观点和表达方式,以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

民国时期也是把以北京音等北方语为基础的普通话定为国语,只是那时正值国家动乱时期,推广还有有很大难度的,只能说官方语言是普通话了。

现在,中国通用的标准语(普通话),事实上是人为创造出来的“人工国语”。

在中国的字典里,普通话的定义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是通行于中国内地、香港,及海外华人华侨间的共通语言。”

在民国时期,乃至民国以前,普通话通常被称为国语、国言。当时,中国为了实现近代化,开展文化运动,创造了共同语(标准语)。

从它的产生背景中可以发现,共同语是在政治理念下在全国普及开来的,因此可以说这是一种“人工共同语”。

事实上,被称为普通话的标准语,一度也被称为国语、官话。作为一种人工打造的语言,其当时并没有被任何一个地方在实际生活中使用。在实现近代化过程中,之所以需要这样一种便于在全国范围内相互沟通的语言,就是因为中国存在复杂、多样的地方方言圈。

通常,人们认为中国有七大方言圈,但实际上,方言圈要多于这个数字。迄今为止,人们仍然用“南腔北调”来形容中国南北方之间的语言差异,而且其听上去几乎不亚于法语和德语之间的差异。

同样一个“日本”,北方人的发音是“ribe”,但南方人的发音却是“ yibenerben”。由于发音完全不同,据说有些日本人在学了一段时间的中国话以后,终于绝望地放弃了。

在制定每个文字的音素以后,再制定相应的字母,以反映音素。读音统一会会员共有80人,其中,除了教育部邀请的人员以外,各省还分别派出2名会员,海外也派出了1名代表。

说是各省举荐了2名代表,但实际上,教育部任命的会员中,江苏省占了17名,浙江省占9名,直隶省占7名,福建、广东、湖南省各占4名。从这些数据中可以发现,广东省会员仅有人。也就是说,他们的力量还不足以左右国会。

仅来自北方直隶省的学者王照对会员结构提出不满意见。他指出,仅来自江苏、浙江的会员就多达5人,因此存在不合理性。王照也是创造了汉字拼音字母的人物,在语言学界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最终,读音统一会实施了各省一票制,以选定国语。读音统一大会于1913年2月15日正式召开,吴稚晖当选议长,王照当选副议长。

在会议中,会员们制定了6500个汉字的读音(国音),提出了各种制定字母的方案;但最终,注音符号获得通过成为注音字母。所以,在1958年拼音方案公布以前,中国使用的都是注音符号最终,读音统一会确定“以北京语音为基础的北方语系”为标准国语。

扩展资料:

民国文化背景:

中华民国时期,人们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从来不曾停歇,以此为宗旨的思潮和运动接

连不断。率先举起这两面大旗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以后,追求科学、民主的思潮和运动继续得到发展。科学方面,影响较大的有科学派、唯物史观派反击玄学派的“科玄论战”;

30年代初至抗战以前“科学救国论”指导下的“科学化运动”;同时期左翼人士从事的“新社会科学”运动。民主方面,有中共领导的人民民主运动;胡适、罗隆基发动的资产阶级“人权运动”;抗战后期全国范围内掀起的民主建国运动等等。

全面抗战爆发前夕,左翼文化人还曾发起一场新启蒙运动,以继承五四和超越五四自任,再次将民主与科学作为启蒙的目标,显示出文化思想运动发展的螺旋式上升。

不仅抗战时期,甚至抗战以后,都仍然能够看到此一运动的余波。对民主与科学的崇尚,成为民国文化的时代之魂。这一时期,文化各个领域的发展中,都无不渗透着民主化与科学化的精神追求。

教育方面,此期教育改革最具权威性的指导原则,就是杜威所宣传的平民主义(或称民主主义)教育。它强调接受教育权的平等,注意培养人的个性和独立人格,重视实验精神,对推进中国现代教育的形成,其功甚伟。文学艺术方面,也始终贯穿着对民主与科学精神的炽热追求。

从五四时期起,白话文开始代替文言文,揭露和鞭挞封建蒙昧主义成为中国文艺最为重要的主题之一。鲁迅的《呐喊》、《阿Q正传》和《祥林嫂》,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都是将此一主题与白话文的形式完美结合的经典之作。

此类作品,文学史界名之曰“启蒙主题文学”。另外,30年代兴起的大众语运动,延安时期崛起的“工农兵文艺”,也都是崇尚民主精神的直接产物。新闻出版方面,民主化和科学化的追求同样强烈而执着。

关于新文化运动时间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声明:信息资讯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东方体育日报所有。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gdxhedu.com/news/44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