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煮多久 粽子蒸多久就熟了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粽子煮多久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粽子蒸多久就熟了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粽子煮多久 粽子蒸多久就熟了

本文目录

  1. 粽子要煮多久才熟
  2. 熟的粽子煮多长时间能煮熟
  3. 粽子煮多长时间能煮熟
  4. 粽子要煮多长时间

一、粽子要煮多久才熟

用大火煮沸,改小火煮2小时即可。

腊肉:100g、黑糯米:250g、糯米:1500g、食盐:适量、花生:适量、粽叶:适量。

4、将棕叶和粽叶洗净,棕叶过水焯焯备用。

5、将黑糯米,糯米,花生,加少许盐拌均。

7、装入适量的糯米,稍稍压紧,放少许的腊肉粒裹好。

10、把包好的粽子用水没过,用大火煮沸,改小火煮2小时即可。

二、熟的粽子煮多长时间能煮熟

熟的粽子煮多长时间能煮熟,粽子的主要成分是糯米,它具有良好的粘性,是粽子的一大特色,可是糯米比较难以煮熟,煮的时间需要我们把控,那么熟的粽子煮多长时间能煮熟。

15分钟左右。熟粽子在高温下,10-15分钟即可彻底热透,生粽子时间会稍微长一点。粽子是营养丰富的食物,含有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膳食纤维、碳水化合物等营养成分,适量食用对身体有好处。

粽子不仅形状很多,品种各异,由于中国各地风味不同,主要有甜、咸两种。甜味有白水粽、赤豆粽、蚕豆粽、枣子粽、玫瑰粽、瓜仁粽、豆沙猪油粽、枣泥猪油粽等。

1、真空包装的熟粽子,用开水煮15-20分钟就可以了,或者放盘里上笼蒸20分钟,就可以吃了。如果粽子不是很大,时间可以缩短。

2、冷冻的熟粽子,冷冻的熟粽子千万不要直接在锅里煮,需要一盆冷水,直到把粽子完全解冻了,再放在锅里煮,这样15分钟就煮熟了。如果直接放在锅里煮,内部是冰疙瘩,外面是高温,很容易夹生。

具体解冻方法,就是用一盆冷水浸泡冷冻着的粽子,直到水温不变低,粽子变软为止;如果想要更加快速的解冻,千万别使用热水,用一盆0度的液态水浸泡,粽子的表面会出现冰晶,剥掉冰晶,就这样反复,这是最好的解冻方法。

1、煮粽子需要凉水开始煮,用高压锅一般煮上30分钟左右就可以,时间太长容易把粽子煮破。如果实在不放心可以煮40分钟,不要超过1个小时。

2、如果要用普通锅来煮的话,那时间就很长了,一般需要2个小时左右才能出锅。

3、要想煮出来的粽子更好吃的话,煮好的粽子关火之后不要立即取出来,放到水中浸泡1个小时左右,口感会更香更软糯的。

超市买的小粽子一般都是冰冻的,不需要解冻可直接煮,因为超市的粽子都是熟的粽子,且也有大小粽之分。用冷水煮最好,水位要没过粽子,当水沸腾后用小火煮,小粽子大约需要煮10-15分钟能熟,个头稍大的可以煮20分钟就都熟了。(有些包装袋上有详细说明,可直接参考)

建议大家用冷水入锅,因为随着水温的慢慢增高,粽子中的米会慢慢吸收粽叶的香味,煮出来的粽子味道更清香。除此之外,水温慢慢升高,糯米在慢慢吸收水分和升温的过程中,才能粒粒熟透,没有硬心出现。

粽子入锅后,水面一定要超过粽子至少10厘米,因为粽子在煮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吸收水分,也会渐渐膨胀变大,如果粽子超出水面,那超出水面的部分则不容易煮熟,也会夹生。当然了,有人会说,可以在煮的过程中加水吗?这当然不可取,煮粽子也可看作是生米变熟的过程,冷热水交替,水温变化大,糯米便容易夹生,也难以煮出软糯黏滑的口感。

1、从便捷的角度,自家包的粽子就煮,超市买的速冻的粽子就蒸。

2、煮的受热更均匀,所以是清水粽子就煮,带馅料的粽子就蒸。

3、一次加热多种口味的粽子蒸的会好一些,煮的话可能串味。另外,如果担心自己包的粽子不紧,用锅蒸保险一点。

粽子是蒸还是煮?其实微波炉加热也很快。

1、在带有蒸架的锅内放入适量饮用水;

2、将粽子置于蒸架上隔水蒸煮。

3、加热至沸腾后保持14分钟(速冻粽子需要20分钟)即可。

掌握要点:粽子应拆去外包装袋,连同箬叶一起蒸煮。

烹煮:煮粽子一定要水滚,水要浸过粽面,待重新沸腾后再用旺火煮3个小时左右即可,中间不要添生水,枧水粽不能和其它粽子一同煮,煮好后要趁热取出。

3、加热至沸腾后保持10分钟(速冻粽需要15分钟)即可。

掌握要点:粽子不能放入冷水烧煮,粽子必须浸没在沸水中均匀受热,加热时间不能过长以免过烂、失去原味,粽子应拆去外包装袋,连同箬叶一起烧煮。

2、将湿粽子放入带盖的微波专用容器;

3、开启微波中火档(以750瓦加热为例)3.5分钟(速冻粽需要4分钟)即可。

掌握要点:粽子应拆去外包装袋,连同箬叶一起蒸煮。

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糯米,不易消化,如果吃的太多,容易引起腹胀。因此正常人每次也要少吃一点,吃粽子的同时可搭配蔬菜、水果,以帮助肠、胃蠕动,避免消化不良,但不要与含水分很多的寒性瓜果类一起食用,比如西瓜,以免造成腹泻或腹痛。

如空腹吃粽子,糯米就会在胃里停留很长的时间,刺激胃酸分泌,可能导致有慢性胃炎、食道炎的患者旧病复发。

3、不宜食用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粽子

有些人喜欢把粽子放冰箱后冰一段时间再吃,这样的粽子又硬又冷,对有胃病的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所以最好取出来后,充分加热变软后再吃。

吃粽子的时候不要喝冷饮,喝冷的东西更容易让糯米凝固,更不易消化,让人感觉到滞胀。

粽子粘度高、不易消化,缺乏纤维质,含过多脂肪、盐、糖,专家建议睡前两小时最好别吃粽子。

老人和儿童:粽子多用糯米制成,粘性大,老人和儿童过量进食极易造成消化不良,以及由此产生胃酸过多、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

胃肠病患者:粽子蒸熟后会释放出一种胶性物质,吃后会增加消化酶的负荷。粽子的糯米,性温滞气,吃多会加重胃肠的负担,患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的人若贪吃粽子,很有可能造成溃疡穿孔、出血,使病情加重。

糖尿病患者:粽子常有含糖量很高的红枣、豆沙等,如果不加节制,就会损害胰岛功能,引起患者血糖和尿糖迅速上升,加重病情,甚至出现昏迷、中毒,抢救不及时还有生命危险。

心血管病患者:粽子的品种繁多,其中肉粽子和猪油豆沙粽子所含脂肪多,属油腻食品。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的人吃多了,可增加血液黏稠度,影响血液循环,加重心脏负担和缺血程度,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三、粽子煮多长时间能煮熟

粽子煮四十分钟到两个小时能煮熟。

煮粽子时冷水下锅即可。粽子煮熟后将其放置在锅中焖上十分钟,粽子的口感更软糯。粽子的粽叶在使用前需要放入热水中浸泡十分钟左右,在用刷子刷洗干净其表面的杂质。煮熟的粽子,过夜保存时要将其放入冰箱中冷藏。

1、水面高出粽子。在煮粽子的时候,水一定要瞒过粽子以上2寸左右的位置,因为粽子在加热的时候会膨胀,若是水面不够高的话,粽子很容易高出水面,从而高出水面的部分会煮不熟。

2、不要急于出锅。煮完粽子之后,先不要将粽子急于出锅,可以用锅中的余温继续加热粽子,加热大约半个小时左右就可以拿出来了,这样煮出来的粽子口感会更加绵软,而且可以确保粽子已经熟透。

四、粽子要煮多长时间

粽子要煮多长时间?由好多因素决定,比如粽子的大小,粽叶的质量,煮的方式和方法等都有直接的关系。

一般包粽子要是包红豆和花生馅的,就要泡久的一点,糯米泡半个小时就够了,如果用农村柴灶大概煮3个小时左右。如果用高压锅上汽后蒸一个小时就可以吃了。

因为粽子煮久了容易把粽子煮破。另外,如果家里没有高压锅,包的紧一点时,一般需要煮3个小时粽子里面才能熟透,不然中间容易夹生,吃起来会有一粒一粒的糟糕口感。如果包的松那么粽子也会熟的快一点,一般煮半个小时就足够了。

相信很多朋友们都喜欢吃粽子,我也不例外,每到端午节的时候,我就会和妈妈一起包一些粽子,大家一起吃粽子氛围很是温馨,妈妈告诉我,煮粽子的时候一定要掌握一些小的技巧,那样包出来的粽子才最好吃。

这里我专门总结了几点煮粽子的小技巧分享给大家,特别的有用,可以用小本本儿记下来哈:

1、煮粽子是粽子的糯米一定要提前先泡软,泡的时候可以加入一些食盐(妈妈说这步很关键),如果家里面有高压锅尽量选择用高压锅煮粽子,因为用高压锅煮粽子速度会更加的快,而且这样煮出来的粽子营养损失比较少,并且味道也很好。

2、粽子要冷水下锅,因为冷水煮出来的粽子不易出现硬心的现象。而且随着水温慢慢升高,粽叶的香味会逐渐渗透到糯米当中,煮出来的粽子会更加香。煮粽子时放的水要使水面超过粽子,最好水能够超过粽子两寸左右。

如果不知道粽子熟没熟,就煮到一定程度捞起来用手指压一下,感觉到软而有粘性则就是熟了,否则,翻过来继续煮。粽子煮熟之后,不要急着出锅,将粽子留在锅里浸泡一个小时以上再出锅,这样味道更佳,口感会更好。如果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按照上述的步骤和技巧去操作,效果绝对让你满意。

另外,特别需要指出来的是,粽子不单单是食物,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如果经常食用对身体健康还有很多的好处:

一般脸上没有什么起色或者是没有红润,手脚容易冰凉的人可是食用粽子,能够改善目前的症状。

粽子具有中和胃酸的作用,进而缓解胃痛。

食用粽子使血压更易控制,使毛细血管扩张,血液黏度降低,微循环改善。它能软化和保护血管,降低体内的血脂和胆固醇。

胃较虚弱的人可以食用粽子,可以改善食欲不振、疲乏的情况。

阴虚或者是久病体虚的人较适合食用粽子,可以改善目前的情况。

所以说明白了如何煮粽子,以及知道了它的营养价值,那么感兴趣的朋友们,就赶紧动手操作吧,我看好你们哦?

关于本次粽子煮多久和粽子蒸多久就熟了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声明:信息资讯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东方体育日报所有。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gdxhedu.com/news/53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