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起源 清明节的含义与风俗

大家好,清明节起源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清明节的含义与风俗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清明节起源和清明节的含义与风俗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清明节起源 清明节的含义与风俗

清明祭祖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祭祖节期内。

清明节的起源有一个说法是,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因为隐居山中,被晋文公重耳放火烧山而死,后来重耳为纪念介子推而设立的节日。

按照旧的世俗,清明节要带上纸钱,酒食到墓前祭拜,晃佛诉插上纸花,鲜花、树枝等,再焚烧纸钱,墓前跪拜,吃掉酒食。俗称扫墓。

清明时节,进过一个漫柱购长的寒冬,万物复苏,阳光逐渐温暖,芳草青青,莺飞燕舞,正是外出游玩的好时节,所以,清明节也叫踏青节,也是自古以来就有的节日名称。晋代陆机有诗写到:"迟迟暮春日互央,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正是当时人们在上巳节踏青的历史记载。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8天。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基祭”之补。后来民间亦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个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中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8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

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地球公转一周为黄经360度,当地球到达黄经零度时定为春分,而后每运行15度有一个节气,共有二十四节气。因此,节气在阳历上的日期是固定的,由于闰年的原因,所以会相差两天。

清明的得名,不仅缘于万物此时的生长清洁明净,也缘于这一时期的太阳也是清新的太阳,流转于这一时期天地之间的阳气,也是清新的阳气。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声明:信息资讯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东方体育日报所有。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gdxhedu.com/news/75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