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粽子的米要泡多久 包粽子江米泡多长时间合适

大家好,关于包粽子的米要泡多久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包粽子江米泡多长时间合适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包粽子的米要泡多久 包粽子江米泡多长时间合适

本文目录

  1. 用大黄米包粽子到底要泡多长时间
  2. 想问包粽子米要泡多久最佳
  3. 煮粽子泡米多长时间合适煮多长时间合适
  4. 包粽子的米泡多长时间最佳
  5. 包粽子的米泡到什么程度 包粽子的米泡几个小时

一、用大黄米包粽子到底要泡多长时间

大黄米500克、红枣150克、粽叶30张、白绳一扎。1、黄黏米淘洗干净用清水浸泡一夜,红枣洗净,粽叶用热水冲洗干净。

2、取棕叶2张叠放,从中间折成漏斗状,先放一颗红枣,再填满米,放入2个红枣,将顶部的粽叶折下包裹底部漏斗,成三角形粽子,用白绳捆扎。

3、把包好的粽子放入锅内,加水浸没,用旺火把水煮沸,改用慢火煮约2个小时即可取出。

材料大黄米 350克粽叶 20片以上红豆沙或红枣适量棉线

1.大黄米放入水中提前泡10个小时以上,然后沥水洗净后待用;

2.锅中放足量水烧开,浸入粽叶煮5分钟,取出后洗净泡入凉水中待用;

3.取粽叶两张重叠铺平,从中间折成漏斗状,底尖不可漏米;

4.底层放入一勺子大黄米,再放入一勺红豆沙用勺子压平,再放入一勺大黄米盖住红豆沙;

5.用手将两边的粽叶按下来,包裹严后用手压实,用棉线捆住即可;

6.锅中放入足量冷水,放入粽子,大火烧开后小火煮两个小时即可。

黄粘米500克,红枣250克、干粽叶250克。

黄米粘糯,红枣甜香。吃时如感不够甜,还可蘸白糖食用。

1.将黄粘米洗净,泡入水中。棕叶用温水浸泡透并洗净,也泡入水中。红枣洗净。

2.取棕叶2-3张铺平,从中间折成漏斗状(底尖不可漏米),放入2-3个红枣及50克黄粘米,把粽叶上口包严,呈四角形,再用细麻绳扎紧。按上述方法包10个。

3.把包好的粽子放入锅内,加水浸没,用旺火把水煮沸,改用慢火煮约2个小时至熟。

粽子放入锅内既不要太密,也不要太疏,粽子上放箅子,用重物(或石块)压住箅子,以免粽子煮时移动破损。

大黄米提前浸泡一天,中途换几次水;

2、粽子叶、大枣提前用清水泡软;

1、将粽子叶对折,折出如图所示的弯角;

2、将泡好的米用勺子盛入粽叶中;

3、放入红枣,用勺子盛几勺水倒入粽叶包的米中,使米压得更紧实;

4、如图所示,用手将粽叶稍稍内收,以便将米包裹严实;

5、如图所示,将余下的粽叶折过来,包裹住糯米;

煮制:将包好的粽子放入锅中煮四十分钟即可。

二、想问包粽子米要泡多久最佳

1、包粽子的米拍泡五个小时最佳,泡太久煮出来的种子可能就会有点软烂,影响口感,但是如果只泡个三四个小时的话就会导致糯米夹生。用泡过的米来包粽子可以缩短煮种子的时间。

2、粽子,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中华民族传统节庆食物之一。粽子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传播亦甚远。端午食粽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更多关于包粽子米要泡多久最佳,进入:https://m.abcgonglue.com/ask/88472f1615743598.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三、煮粽子泡米多长时间合适煮多长时间合适

糯米越泡会越泡越黏,包的粽子越好吃。换句话说,只要泡米的方法正确,包粽子的米泡越久越好,至少要泡3个小时左右。

正确的做法是用清水浸没糯米,每天换2~3次水,浸泡几天后再包粽子,由于细胞吸水将细胞壁胀破,黏性成分释放出来,可使粽子异常黏软。只要每天坚持换水,糯米是不会变质的,但水量要足,否则米吸足水后暴露于空气中,米粒就会粉化。

如果选择蒸的方法,约需1小时左右;若选择煮的方法,用电饭锅按煮饭键煮便可,亦可用电高压锅按煮饭键煮,时间大约需30分钟左右。

1、煮粽子一定要在水滚以后才能放入粽子,并且水面一定要浸过粽面,不然没被水浸着的粽子无论如何也煮不熟的。

2、高压锅大火烧沸,当蒸气开始冒出时将压力阀盖上,再转中小火煮30分钟,然后关火焖20分钟,最后将压力阀取下,将锅内的蒸气完全放出即可;如使用普通汤锅煮制,水开之后中火还需煮制2小时以上。

3、在煮粽过程中如需加水应加入沸水,而不要添加冷水。

4.煮好以后趁热取出。吃时打开粽叶,粽香扑鼻,入口油而不腻,糯而不粘,成甜适中,香嫩鲜美是为上品。

国内的粽子,以江南嘉兴出产的最为有名。嘉兴粽子早在清代,就享有盛誉。史书记载嘉兴粽子的种类和做法:

“竹叶粽”:“取竹叶裹白糯米粽煮之,尖有如生切菱角。”

“艾香粽”:“糯米淘净,夹枣、栗、绿豆,以艾叶浸米裹,入锅煮。”

“甜茶粽”:“取真武山优质甜茶取汁用来制作粽子,其粽子色泽金黄油亮,入口润滑细嫩,柔软”粘稠,齿颊留香,回味甘甜,去腻消食,营养丰富”

“腊肉香肠粽”:“腊肉香肠包的小粽,入口就有过年团圆的气息。”

“薄荷香粽”:“薄荷水浸米先蒸软,拌洋糖,用箬裹作小粽,再煮。”

“豆沙粽”:“豆沙、糖、脂油丁包小粽煮。”

“莲子粽”:“去皮心,拌洋糖,包小粽。”

“火腿粽”:“入火腿块包粽,火腿要精华者,精肥适均。又,肉丁包粽亦可。”

“蛋黄粽”:“中间一个蛋黄,蛋黄必须采用上好鸡蛋,入口甜咸而不反感。”

“九子粽”:唐玄宗李隆基曾赋《端午三殿宴群臣》诗一首,里面一句就是称赞九子粽的: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并且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形成五彩缤纷。

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的礼物等,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风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粽子

四、包粽子的米泡多长时间最佳

1、粽子是我国汉族传统节庆食物之一,千百年来端午吃粽子的习俗盛行不衰,也因南北饮食习惯不同,口味不同,所以粽子也分为甜粽和咸粽,其种类繁多,所用馅料有糯米、黄米、绿豆、五花肉、咸蛋黄、火腿、枣、糖等。在端午前后不少家庭都会制作粽子来食用,但不管是包那种口味的粽子都离不开米,而且包粽子也是一门技术活,就单单在米的处理上也颇有讲究,其中涉及最多的就是米要浸泡多久。

2、泡米也是包粽子过程中尤为重要的一步,不管是糯米还是黄米都要提前浸泡,那么包粽子的时候米到底要浸泡多长时间呢?根据我个人多年包粽子的经验,米要浸泡3-8个小时的时间,这个过程是让米充分吸收水分,吸足水分的米会更加软糯软粘,不至于蒸出的粽子夹生和漏米。

3、当然根据米的种类不同,其浸泡时间长短也有一定的差异。

4、糯米:最常见的糯米最低也要浸泡5个小时的时间,不浸泡虽然也可直接使用,但相较于浸泡之后的粽子不会很黏,因为糯米粽子直接包好入水煮制吸水性很差,而浸泡之后的糯米更容易吸水,煮制时间也比没有浸泡的短,口感上要更黏一些。而且糯米浸泡时间越长越好,可以提前一晚上放入水中浸泡,第二天使用。

5、黄米:黄是北方不少地方包粽子最常用的米类,黄米浸泡时间要比糯米长一些,多数时候我会浸泡8个小时左右,而且是30-40度的温水浸泡,这样泡出的黄米,会使得粽子更加有光泽,吃起来口感好,特别粘,煮好之后还会有一种很特殊的米香。

6、江米:使用江米的话至少要浸泡3个小时的时间,但还是那句话浸泡时间越长越好。

7、不管是哪种米是都需要提前浸泡的,因为这个过程米会吸收水分释放黏性,可使得粽子非常黏软。

五、包粽子的米泡到什么程度 包粽子的米泡几个小时

1、在端午节的时候,粽子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传统食物,很多人都会包粽子吃。包粽子一般都会用糯米,而糯米本身是比较硬的,需要放水里面泡软之后才能包粽子,这样才更容易煮熟。那么包粽子的米泡多久可以包粽子呢?下面让我们具体来看看吧!

2、选好糯米我们就用温水浸泡,大约要一夜,糯米要泡到放在手指能轻松碾碎就可以用来包粽子了。

3、糯米中的黏性存贮于细胞当中,若用水淘过马上就包粽子,即使上等糯米也不会很黏。因为粽子糯米直接煮吸水性较差,包粽子前对糯米的浸泡会让米在煮的时候更容易吸水,缩短粽子的煮制时间,并提高粽子的口感。糯米泡一夜。

4、包粽子的米是生糯米,用清水浸泡一晚,把它捞出用清水洗净,再把水泡的糯米捞出进行摊开,至糯米外表无显着的水,用手抓一把糯米,握紧,然后松开,把糯米放下,手心基本上是沽糯米,并且这时糯米就很散老练粒,因而水泡生糯米就加配料一起包入粽叶内,双手把粽叶卷好成四角,用细绳捆紧,成品粽子就可放入有水的锅中蒸煮了。

5、粽子浸泡时间越长,粽子的口感越烂,如果家中成员牙口好、喜欢吃硬粽的话可以泡一个小时左右,这样泡出来的粽子口感粘度适中,吃起来有嚼劲。

6、想吃软糯的粽子可以浸泡24小时以上。

7、糯米会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而粘性增加,如果喜欢软一点、烂一点的粽子不妨将粽子浸泡得久一些,这样可以将糯米中的粘性成分充分的释放出来,口感十分软糯。

8、米:淘米要快,尽量不要让米吃水。用萝把米控干,稍微放一会儿(米里会吃进去一点水)。加酱油、盐(酱油稍多)。

9、肉:把皮去掉,肥瘦肉分开,切成大约3到4cm见方的肉块,肥瘦肉块数的比例在1:2比较合适。往肉里倒料酒、酱油、盐和一点糖,鸡精。酒多一点好吃,酱油少放一点。用手搓直至肉泛出白沫,说明味道已经完全吃到肉里面去了。

10、粽馅调味:咸肉粽要先将新鲜的猪肉用少许味精、白糖、酒、盐、生抽拌匀反复揉擦至调味品渗入猪肉再包。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声明:信息资讯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东方体育日报所有。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gdxhedu.com/news/77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