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氮肥 氮肥主要包括什么

大家好,常见的氮肥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氮肥主要包括什么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常见的氮肥和氮肥主要包括什么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常见的氮肥 氮肥主要包括什么

本文目录

  1. 常见的氮肥有哪些
  2. 含氮肥多的肥料有哪些
  3. 常见的有机氮肥有什么
  4. 什么肥料属于氮肥
  5. 氮肥有哪些种类

一、常见的氮肥有哪些

一、铵态氮肥:肥料中的氮素主要以铵的形态存在,氨态氮肥主要有硫酸铵、氯化铵、碳酸氢铵、氨水和液氨。氨态氮肥的特点是:

1、氨态氮肥易溶于水,溶解后均形成铵离子,铵离子能被作物根部直接吸收利用;

2、铵离子能被带负电荷的土壤胶体吸附,因而不容易随水流失,适宜用在水田;

3、氨态氮肥在土壤中,可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硝态氮,同样能被作物吸收利用;

4、氨态氮肥遇到石灰、草木灰或其他碱性肥料时,铵会变成氨气挥发损失。所以,不能与碱性物质混用;

5、高浓度铵离子对作物,尤其是对幼苗产生毒害;

6、对钙、镁、钾等吸收具有拮抗作用。

二、硝态氮肥:硝态氮肥中的氮素,以硝酸根离子的形态存在,氨态氮肥主要有硝酸钾、硝酸钙、硝酸铵、硝酸钠。硝态氮肥的特点是:

1、硝态氮肥易溶于水,溶解后形成硝酸根离子,能被作物根系吸收利用;

2、硝酸根离子不能被带负电荷的土壤胶体吸附,易随水流失,所以不宜用在水田,一般用在旱地;

3、硝态氮肥在土壤缺氧的条件下,会产生反硝化作用,使硝态氮转化成氧化亚氮或氮气损失;

4、硝态氮肥有较强的吸湿性和助燃性,易燃易爆,在运输中要注意防潮防火;

6、硝态氮肥能促进钙镁钾等的吸收。

三、酰胺态氮肥:氮素以酰胺基形态存在,常见的酰胺态氮肥是尿素。尿素特点是:

2、易溶于水,呈中性,与绝大部分肥料可以混用;

3、在土壤中溶解后,大部分不能被作物直接吸收,需要转化为铵态氮后才能被作物吸收,因此在温度低的季节使用,其肥效较铵态氮和硝态氮迟缓,应适当提前使用。

氮肥的主要作用是:提高生物总量和经济产量;改善农产品的营养价值,特别能增加种子中蛋白质含量,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

氮是农作物体内蛋白质的主要成份,没有氮,就不能形成氮白质,没有蛋白质也就不可能有各种各样的生命现象。在作物体内,凡含蛋白质多的部分(如种子)含氮也多;含蛋白质少的部分(如衰老的茎杆)含氮也少。

不仅如此,氮还是叶绿素和许多酶的成份。叶绿素是作物进行光合作用必须的物质,而酶是作物体内各种物质转化的催化剂。核蛋白、植物碱也都含氮。从而可以看出,氮在作物营养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作物从第一片真叶出现后就开始吸收氮素。

氮肥施用不足时农作物一般表现出:植株矮小,细弱;叶呈黄绿、黄橙等非正常绿色,基部叶片逐渐干燥枯萎;根系分枝少;禾谷类作物的分蘖显著减少,甚至不分蘖,幼穗分化差,分枝少,穗形小,作物显著早衰并早熟,产量降低。

氮肥施用过量时农作物一般表现在:生长过于繁茂,腋芽不断出生,分蘖往往过多,妨碍生殖器官的正常发育,以至推迟成熟,叶呈浓绿色,茎叶柔嫩多汁,体内可溶性非蛋白态氮含量过高,易遭病虫为害,容易倒伏,禾谷类作物的谷粒不饱满(千粒重低),秕粒多,作物产量降低。

二、含氮肥多的肥料有哪些

1、铵态氮肥::铵态氮肥包括多种,有硫酸铵,氨水,碳酸氢铵,液氨,氯化铵等。不过有很多的共同性,例如都易被土壤的胶体给吸附,氧化之后都会变成硝酸盐。这种肥料在碱性的环境中更容易挥发。若是植物或者作物吸收过量会产生抑制作用,且浓度高的话会容易产生毒害。

2、硝态氮肥::硝态氮肥包括硝酸钙,硝酸钠,硝酸铵等。它的共同性是更容易溶于水,对作物吸收钾,镁,钙等没有抑制作用。它主要是用在呈碱性的肥料中。

3、酰胺态氮肥::酰胺态氮肥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尿素肥,它里面含有46.7%的氮肥,固体氮中算是含氮最高的一种的肥料。因此,若是想要尽快补充所需的氮肥,促进生长,最常选用的就是尿素肥,效果比较好。

氮元素是植物生长的三大元素之一,是不可缺少的,也是作物体内蛋白质的主要成分。若是作物,植物严重缺少氮肥会有生命危险。此外,若是缺少氮肥,容易出现植物瘦小,叶子黄化等现象,生长也会变慢。适量的氮肥能帮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对生长有利。

氮肥主要有以下几种:尿素[CO(NH2)2],硝酸铵(NH4NO3),氯化铵(NH4Cl),硫酸铵[(NH4)2SO4],碳酸氢铵(NH4HCO3),氨水(NH3.H2O),液氨(NH3),硝酸钠(NaNO3)、硝酸钙[Ca(NO3)2]。

含氮量最高的五种氮肥分别为:尿素-约46.7%,硝酸铵-约35%,氯化铵-约26.2%,硫酸铵-约21.2%,碳酸氢铵-约17.7%。

三、常见的有机氮肥有什么

氮肥其实就是肥料的一种,是能够促进花卉根、茎、叶生长的主要肥料,里面含有的氮对作物的生长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施用氮肥不仅能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还能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有机氮肥有哪些你知道吗?常见的氮肥有哪些?一起看看吧!

有机氮肥有尿素。没有游离的铵根离子,尿素中的NH2和C结合在一起,需要通过植物的吸收,在植物体内转化为N素。而且尿素是典型的有机物,所以叫有机氮肥,有机氮肥主要是尿素。

含氮的化肥都是氮肥,氮肥中尿素氮含量,氮肥都易溶于水,都成白色粉末状,铵态氮肥可用熟石灰来检验,放出氨气。尿素是人工合成的个有机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如新鲜人粪中含尿素0.4%。尿素含氮(N)46%,是固体氮肥中含氮量的。尿素经过土壤中的脲酶作用,水解成碳酸铵或碳酸氢铵后,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因此要在作物的需肥期前4~8天施用。尿素是生理中性肥料,在土壤中不残留任何有害物质,长期施用没有不良影响。

铵态氮肥:包括碳酸氢铵(NH4HCO3)、硫酸铵{(NH4)2SO4}、氯化铵(NH4Cl)、氨水(NH3.H2O)、液氨(NH3)等。

硝态氮肥:包括硝酸钠(NaNO3)、硝酸钙{Ca(NO3)2}、硝酸铵(NH4NO3)等。

四、什么肥料属于氮肥

氮肥是一种以氮元素为主的肥料,合理施用能够改善农产品的品质,提高作物的产量,但是施用不合理也会阻碍作物开花结果并降低产量,因此在施用氮肥时需要根据作物的目标产量以及土壤的供氮能力确定具体的施用量,并采用深施的方法,促使根系发育的更好,若有必要还可以与其它肥料合理的搭配施用。

氮肥是一种以氮元素为主的肥料,给作物施入适量的氮肥,不仅能够提高作物的产量,还能改善农产品的品质,当作物缺氮后会出现枝条瘦弱、根须稀疏等情况,如果氮元素施用量过多,会阻碍作物开花结果,从而影响产量,因此需要合理的使用氮肥。

氮肥宜深施,不仅能降低肥料直接挥发后的损失,还能够促进根系的发育,使根系深扎,扩大营养面积。

①一般可以将氮肥与有机肥合理的搭配后再施用,不仅能够促使作物高产稳产,而且还有培肥地力的作用。

②将氮肥与磷肥合理搭配施用,能够提高氮肥、磷肥的施用效果。

根据作物的目标产量、土壤的供氮能力确定氮肥具体的施用量,避免施用的过量或者过少,然后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1、氮肥一般包括了尿素、硫酸铵、氯化铵、碳酸氢铵以及硝酸铵等种类。其中尿素属于常见的氮肥之一,属于有机态氮肥,常将它用作基肥和追肥,有时也用作种肥。

2、尿素的用途很广泛,除了可将它用作肥料外,还能够用来防止病虫害,通常将尿素、洗衣粉、清水按照4:1:400份的比例混合均匀后,能够用在果树、蔬菜以及棉花上,可防治蚜虫、红蜘蛛、菜青虫等害虫,杀虫效果好。

3、同时也可以用尿素来调节花量,一般为了克服苹果地的大小年,在小年的时候,可在花后的5-6周叶面喷施0.5%尿素水溶液,连喷2次,能够有效的提高叶片的含氮量,使新梢能够快速生长,确保在大年的时候有合适的花量。

五、氮肥有哪些种类

肥料中的氮素主要以铵(NH4+)的形态存在,氨态氮肥主要有硫酸铵、氯化铵、碳酸氢铵、氨水和液氨。

硝态氮肥中的氮素,以硝酸根离子(NO3-)的形态存在,氨态氮肥主要有硝酸钾、硝酸钙、硝酸铵、硝酸钠。

氮素以酰胺基形态存在,常见的酰胺态氮肥是尿素。

氨态氮肥易溶于水,溶解后均形成铵离子(化学符号为NH4+,右上角加号表示铵离子带一个正电荷),铵离子能被作物根部直接吸收利用;

铵离子能被带负电荷的土壤胶体吸附,因而不容易随水流失,适宜用在水田;

氨态氮肥在土壤中,可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硝态氮,同样能被作物吸收利用;

氨态氮肥遇到石灰、草木灰或其他碱性肥料时,铵会变成氨气挥发损失。所以,不能与碱性物质混用;

高浓度铵离子对作物,尤其是对幼苗产生毒害;

对钙、镁、钾等吸收具有拮抗作用。

硝态氮肥易溶于水,溶解后形成硝酸根离子(化学符号为NO3-,右上角的减号表示硝酸根离子带一个负电荷),能被作物根系吸收利用;

硝酸根离子不能被带负电荷的土壤胶体吸附,易随水流失,所以不宜用在水田,一般用在旱地;

硝态氮肥在土壤缺氧的条件下,会产生反硝化作用,使硝态氮转化成氧化亚氮或氮气损失;

硝态氮肥有较强的吸湿性和助燃性,易燃易爆,在运输中要注意防潮防火;

硝态氮肥能促进钙镁钾等的吸收。

3、尿素(化学式CO(NH2)2含氮量46%)特点是:

易溶于水,呈中性,与绝大部分肥料可以混用;

在土壤中溶解后,大部分不能被作物直接吸收,需要转化为铵态氮后才能被作物吸收,因此在温度低的季节使用,其肥效较铵态氮和硝态氮迟缓,应适当提前使用。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常见的氮肥和氮肥主要包括什么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

声明:信息资讯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东方体育日报所有。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gdxhedu.com/news/79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