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提出人的三个层面分别是什么 柏拉图恋爱是什么意思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柏拉图提出人的三个层面分别是什么,柏拉图恋爱是什么意思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柏拉图提出人的三个层面分别是什么 柏拉图恋爱是什么意思

本文目录

  1.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有何不同
  2. 孟子四德与柏拉图四德比较
  3. 柏拉图认为国家有三个层面 有哪三个
  4. 如何认识柏拉图早期的人治观念和晚期向法治观念的转变

一、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有何不同

1、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2、亚里士多德虽然是柏拉图的学生,但却抛弃了他的老师所持的唯心主义观点。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世界乃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质料”是事物组成的材料,“形式”则是每一件事物的个别特征。

3、柏拉图认为国家起源于劳动分工,因而他将理想国中的公民分为治国者、武士、劳动者3个等级,分别代表智慧、勇敢和欲望3种品性。3个等级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在这样的国家中,治国者均是德高望重的哲学家,只有哲学家才能认识理念,具有完美的德行和高超的智慧,明了正义之所在,按理性的指引去公正地治理国家。

4、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应是自然共同体。此外,他认为城邦应当先于家族,而家族又先于个人,就是说在生成次序中最后,而在存在次序中最先。他还著名于他的论述“人本质上是政治动物”。亚里士多德把政治构想为更像生物而非机器的存在,是离开其他部分就不能存在的多个部分的搜集。

5、柏拉图是一种典型唯心教学观。他中年开始从事教育研究活动。他从理念先于物质而存在的哲学思想出发,在其教育体系中强调理性的锻炼。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赋而来,,因此知识不是对世界物质的感受,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教学目的是为了恢复人的固有知识。

6、亚里士多德在教育方面重视实践。他认为理性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主张国家应对奴隶主子弟进行公共教育。使他们的身体、德行和智慧得以和谐地发展。在教学方法上,亚里士多德重视练习与实践的作用。

7、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亚里士多德

二、孟子四德与柏拉图四德比较

1、四德说,首先是“仁”人都有恻隐之心,不忍之心,“仁”是做人的起码原则,也是仁最本质的属性,“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只有时时处处“以仁存心”,才能保身、保家、保国、保天下。“仁人无敌于天下。”“义”即知荣辱的羞恶之心,“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不用耻者,不耻……何若之有?”“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羞耻心是人的本性之一,可以醇化道德,人人争先恐后,由此孜孜不倦,自强不息,而犯罪的原因便是“耻”的结果。为人处世,待人接物,要“以礼存心”,“以礼敬人”,这也是君子不同于一般人之处。“智”,即为判断是非善恶的本能,根据不同的对象予以不同的态度。“在这四德中,孟子最为重视的是仁义,仁义实则伦理道德的同义词,孟子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仁是人心的代表,心是仁的生命,仁就是爱人,可见,孟子是以‘仁’为人心的完善,表现,是以人为生活中心和准则。

2、在东西方思想的源头上,中国的孟子和古希腊的柏拉图秉持着“人性善”理念,将建构美好与善良的精神家园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他们分别以孔子、苏格拉底为楷模,满怀强烈的政治抱负,试图通过道德教育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孟子致力于培养崇义尚道的“义士,”柏拉图力图造就理想国的哲学王;孟子强调精神内化,柏拉图主张道德外烁。

3、苏格拉底的死,对他的学生们来说是一个太大的刺激。在他们的学生中,有一位名叫柏拉图。

4、柏拉图(Plato,公元前四二七公元前三四七年)是贵族后裔,良好的家庭条件使他走上了政治之路,他年轻的时候充满才情,喜欢写诗及悲剧作品,直到二十岁时遇见苏格拉底,才把他以前的作品付之一炬,从此专心研究哲学,成为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跟随了苏格拉底八年,最后却看到他蒙受不白之冤而死,所以他对当时的所谓民主政治失望透了,他认为这种民主政治只是暴民政治。

5、柏拉图曾出外远游,四十岁时回到雅典,在一座称为Academus的山上盖了一座学院,所以现在称学院为Academy。他买了一块地,盖了一座房子让学生自由来念书。亚里斯多德就是他的学生,跟了他二十年。

6、西方哲学最早的一部完整而重要的经典,就是柏拉图的《对话录》。柏拉图在学院中讲课的笔记与记录没有留传下来,但光靠《对话录》已经足以名传千古了。他为什么喜欢写对话录呢?

7、首先,只靠个人是无法发现真理的。因为个人在研究问题时总会有一个特定的角度,这就使得他永远无法知道从别的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有怎样不同的看法。因此,柏拉图认为,必须要有另一个人以不同的角度与他对话。而且往往是相反的角度,因为如果双方立场相同,就没有什么好对话的了。比如,我说今天天气很好,你点头说是,那么,关于天气就没有什么好谈的了。但如果我说天气好,你却说天气不好,我就会问“何出此言”,说不定你今天心情不好,使得再好的天气也看上去不那么好,那我们就可以讨论一下究竟是谁的感受才正确,诸如此类,对话才能继续下去。

8、对话时两人采用不同的角度,一正一反,并不是为了辩论,而是为了找到一个观点既包涵“正”也包涵“反”,称之为“合”。既然包涵了“正”“反”双方,那就是处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了。当“合”出现后,又会有另外一个与“合”相反的“反”出现,而“合”则变成下一个“正”了,这样子的辨证,就会不断地向上提升、超越。

9、其次,柏拉图认为对话是思想本身所具有的性质。他的意思是,人的思想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自己跟自己对话的过程。比如说,我心里想,今天要不要翘课呢?按道理是应该去的。但往窗外一看,这么大的雨,不如不去了吧!转念一想,下雨算什么,不去的话,老爸那根棍子比雨点可怕多了!这就是一般人的思考过程。很少有人思考时像写论文一样,很有逻辑性地不停一连串想下来,往往在思考的过程中就有辩论,也就是对话。

10、到底什么是真理?在希腊文中,真理叫作alēthe?a,意思是“揭开来”。真理不是静止的,而是一个过程,要把盖子揭开来,真理才会呈现。什么是盖子?盖子就是我们从小到大所接受的各种成见,主观愿望或习惯,这些都会遮蔽真理,使我们看不清楚。那么,由谁来帮你揭开呢?很多时候就是那个跟你一起讨论的对手。柏拉图在哲学方法上特别重视对话,就是因为这个道理。

11、柏拉图在讲真知的时候,特别提出了一个很有名的洞穴比喻。大意如下:

12、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好像住在一个洞穴中,每个人都被全身固定地只能面对墙壁,墙上有影子,因为座位后面有一张矮桌子,上面放了一些道具,再过去有支蜡烛。我们被固定了全身,无法回头,所以以为墙上的影子就是真实的世界。然后,有一天一个人挣脱了捆绑,回头一看,原来那些道具才是真的。

13、洞穴有出口,他便沿着出口往外走,最后离开了洞穴的黑暗而进入了光天化日的世界。在习惯了外面的光亮之后,他发现太阳下面的世界才是真正真实的世界,他豁然开朗,洞穴里原本的世界不过是影子,道具也不过是模型,上面这个世界才是真实而永恒不变的世界。

14、这个人很高兴,但他立即觉得不该独自享用真理,而应该告诉伙伴们。于是他又回到洞穴中。由于刚从光亮进入黑暗,一时不能适应,他显得有点跌跌撞撞。当他告诉伙伴们:“你们看到的都是假的,让我来带你们去找真的事物。”别人就说:“你连这个地方都搞不清楚,跌跌撞撞,那么笨拙,还想告诉我们什么是真的。简直混蛋!”他们很生气,不但把这个人抓起来毒打,还把他杀掉了。

15、很明显的,比喻中的“这个人”就是苏格拉底。柏拉图用这个比喻来说明苏格拉底如何一步一步追求真理,最后却被杀害了。

16、这个比喻很生动,柏拉图想表达的意思是,人类活在世界上,用耳朵眼睛等感官所认识的世界上的一切都充满变化,简直跟影子没有什么两样。那么,什么是真理?什么是真相?

17、柏拉图的回答,可以用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比如,你指着一张图片上的牛,告诉小孩子这是牛,之后小孩子到野外看到一头真正的牛,就会立刻知道这是牛。这实在是很奇怪的现象。他以前只看过图片上面的牛,当他看到立体的牛时,怎么会知道它就是一头牛?如果他在另一个地方看到另一头牛,他也会说那是一头牛。这就更奇怪了,没有两头牛是一样的,他是如何用“牛”这个概念去掌握不一样的个体呢?

18、柏拉图认为,这种现象只能用一种理由来解释。在我们所生活的这个千变万化的世界之外,另有一个完美的世界,我们每个人在出生前,灵魂就存在于这个世界中。在这个完美的世界里,有着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万事万物的完美形象,或称“理型”,也就是说,我们出生前,灵魂已经在那个完美的世界中,见到过所有事物的理型。这就类似于中秋节时,做月饼的师傅用一个模子作出了五十个大同小异的月饼,虽然每一个月饼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异,当我们看到模子,也就是这种月饼的所谓完美理型之后,就可以辨认出这五十个月饼都是同一个模子出来的。当我们降生为人时,灵智是处于被蒙蔽的状态,而被人告诉我们比如说“这是一头牛”之后,我们的回忆被激活,想起了那个完美世界中的“牛”的理型,从而使我们下次见到时能够辨认出“这是一头牛”

19、柏拉图把理型作为充满变化的世间万物的最后根据,他认为,如果没有那个理型作为我们思考的对象,人类是无法建构知识的,比如,一位医生在看病时,看了三个病例后,确定了是什么病及治疗方法,但问题是,他怎么知道第四个有相同症状的病人也是这种病,可以用这种药治好呢?因为这里有前提,就是有这些症状的都是这种病,而凡是人都会对这种病有这样的反应,凡是这种病碰到这咱药都会有同样的结果,被治好。这就是一种普遍性。

20、当我们在研究事物时,研究的是它的普遍性,这时我们必须把它抽象出来。这一点在数学上有最明显的表现。比方说,当我们在说一、二、三的时候,这个世界上并非有一、二、三这些具体的存在,有的只是一棵树,两朵花、三个人,但我们不需要了解这个“三”代表的是“三朵花”还是“三棵树”,我们只需要把它抽象出来,用“三”这个数字来表达就够了。不光是数学,任何学科都有抽象性,因为它们全都是用语言组合成的,而语言本身就是抽象的结果,比方说,当我们说“树”的时候,你知道我在说什么,但是你眼前并没有一棵树突然出现。只是因为在你脑海中有了将你所看到的各种树抽象出来而形成的“树”的概念,才使得你明白我在说什么。

21、在柏拉图的洞穴比喻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就是在山洞外的世界中光芒万丈,照耀万物的太阳。这个太阳是柏拉图心目中最高的理型---“善”。柏拉图认为,如果没有太阳,世界就会一片漆黑,我将无法知道一件东西的存在与否。“存在”这个词,在英文中是Existence,就是“站出来”的意思。比如,桌上有一个碗,为什么它是碗不是桌子?因为它跟周围的事物有明显的区分,它“站出来”显示其自身。当太阳照耀,有了光明之后,万物才能有所区分,才能呈显出万物的存在。因此可以说,太阳是一切存在的基础。请注意,这并不代表太阳创造了万物,只是说,由于太阳的光明,万物的存在才得以显现出来。这是柏拉图比喻的用意。

22、按柏拉图的理论,人的生命中真正有价值的是灵魂。他认为,人的灵魂分为三个部分:理智、意志和情欲。请注意,这个“情欲”并非指“性欲”,而是指“情感和欲望”。

23、目前的心理学将人的潜能分为知、情、意三部份,认为三种作用是平行的,彼此之间的从属关系并不明确。柏拉图则特别强调,一定要把理性摆在第一位,因为如果你想要有高尚的人格,一定要先知道什么是高尚,先要以理性去知道我们所要欲望,意愿的是什么,这样才会成功。理性就好象一座灯塔,使我们看事情很清楚,如同在光明之中,不会模模糊糊,胡里胡涂。

24、人不能拥有智慧,只能拥有不断追求智慧的动力。因为智慧是对永恒事物的完全理解,而我们“身在此山中”,如何去完全理解呢?这涉及的是定义上的问题,那么,人可以拥有什么呢?

25、首先,可以有“明智”。可以按照时机上的需要安排自己的行为表现,能够把握各种最好的条件,做出最好的选择。希腊文中的“明智”是“聪明”与“谨慎”的合并。“聪明”是反应敏锐,知道如何选择;“谨慎”是行为上自我约束,凡事适可而止。

26、第二德是“勇敢”,意志需要“勇敢”去实现前述“明智”,理性的指引。

27、第三德是“节制”,就是节制情欲,不让情欲蒙蔽理性,误用勇敢。

28、第四德是“正义”,就是将理智、意志、情欲分配到恰到好处。

29、这四德显得相当完整,是希腊人所崇尚的人格理想。柏拉图提出,当人在实践这“四德”之后,生命将会提升到一个相当高的境界,会真正达到“幸福”。柏拉图认为,有六种“幸福”。

30、最高的幸福是“合宜或中庸”。中国人也讲中庸之道,但往往被误认为是“乡愿”,任何时候都随波逐流,跟着大众的方向走。不过其实这不是中庸真正的意思。儒家所谓的“中”,并不是一根棍子的中点,而是指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儒家的中庸并非不愠不火,如果情况很坏,孔子也会有火气,并且,如果情况许可,他不会袖手旁观,而会挺身而出,见义勇为。

31、由此看来,中庸其实很难做到。想想看,我们什么时候能说话恰到好处,做事收放自如?这种境界要靠高度的智慧,配合后天的修养,“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希腊人所羡慕的风范,是一个人雍容大度,临危不乱,泰山崩于前而面色不改,内心充满自信而能镇定如恒。

32、第二种幸福是“比例、美或完整”。古代对美的定义是指一样东西很完整,各部分比例匀称,而且看起来很清晰。柏拉图的意思是,一个人在人格及行为处事方面样样保持完整,又有适当的比例,这就是一种幸福。比方说:一个人如果一天到晚只顾工作,赚钱,而忽略了家庭或运动,就会造成失衡。比例匀称不一定是一边一半,也许你在工作上花四分,家庭上花六分,就会感到幸福;而他在工作上花四分就会经济拮据从而影响家庭生活的质量,那么对他来说,也许工作六分,家庭四分才是最匀称的比例。

33、第三种幸福是“明智”,就是能将自身所有的条件运用得恰到好处,不会有所错失。

34、第四种幸福是“知识与技术”,比如说,一个人大学毕业后,学了某些专业技术,在社会上可以立于不败之地,这也是一种幸福。

35、第五种是“不含痛苦的快乐”。有一些快乐会带来痛苦,比如:吃巧克力时我很快乐,但吃多了造成发胖,肚子痛,高血压,这就很不理想了。

36、第六种是“无害地满足欲望”。也就是在满足自己欲望的时候,不要对人对已造成伤害,否则就是不幸福。

37、我们谈这六福的目的何在呢?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所了解的人生其实相当狭隘,因此我们偶尔可以参考一下古代人,看看他们如何了解幸福人生的意义所在,及如何去实践幸福人生,从这里面获得一些启发。

38、许多人谈到“柏拉图式的恋爱”,就会说那是完全没有行动的爱情。他们的理由是,柏拉图重视人的精神本质而非身体,所以柏拉图式的恋爱只是精神层次的,与身体不相关。其实,这完全是一种误解。

39、柏拉图对爱情的解释并非仅是超越感官的,其中也包括本性的欲望。换句话说,人的生命原是一股爱的力量,英文叫做Eros,很可惜现在这个词引申变成了Erotic,“色情的”,这是很容易误导人的。Eros这个词代表原始生命力的追求,属于爱在性方面的表现。但是不要忘记,性本身是中性的,并不是坏事,却反而是一种生命力的表现。重要的是,这种具体的生命力必须往上提升。

40、柏拉图从未否定一般所谓的生物性的表现,相反的,他是先承认这个部分的需要,只是不同意让人只停留在生物性的层面,柏拉图指出,这种原始的本能乃是以追求圆满为目的。他以一个希腊神话来说明。古时候的人是男女合体的圆柱体,每个人都有四眼、四耳、四手、四脚,做事快,跑起来也快,因为这个人的两部分志同道合,浑然一体。这种人实在圆满美好,不过神看了却很嫉妒,便将之一分为二,变成了两个人。从那以后,人们为了追求圆满的生命,便一生都在追求另外一半。

41、柏拉图就是以这则神话来说明我们这一生都在追求圆满,至于这个圆满是不是一定要放在生物性层面来表示,这未必是柏拉图的意思,他更可能是指精神上的圆满。那么,我们要如何追求呢?要设法从理性出发,去找到一样东西的真正的理型,然后,以完美理型为目标,让自己在行为上不断地实现更高的价值。因此,人生并非走向死亡,而是走向“善”的生命旅程,这正是柏拉图整个哲学的核心所在。

42、有的人喜欢问一个问题:人生奋斗的动力是什么?有的是为父母,有的是为家庭,有的是为孩子。事实上,一个人奋斗的动力不应该是外在的目的或理想,而应该是内心那个要求成全的呼声。但成全需要一个方向,柏拉图就是设法把这个方向找出来,让大家知道我们的内心本质,是要使自己走向圆满。

三、柏拉图认为国家有三个层面 有哪三个

1、柏拉图认为国家起源于劳动分工,因而他将理想国中的公民分为治国者、武士、劳动者3个等级,分别代表智慧、勇敢和欲望3种品性。

2、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设计了一幅正义之邦的图景:国家规模适中,以站在城中高处能将全国尽收眼底,国人彼此面识为度。治国者依靠自己的哲学智慧和道德力量统治国家;武士们辅助治国,用忠诚和勇敢保卫国家的安全;劳动者则为全国提供物质生活资料。3个等级各司其职,各安其位。

3、治国者均是德高望重的哲学家,只有哲学家才能认识理念,具有完美的德行和高超的智慧,明了正义之所在,按理性的指引去公正地治理国家。治国者和武士没有私产和家庭,因为私产和家庭是一切私心邪念的根源。劳动者也绝不允许拥有奢华的物品。

4、《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创作的哲学对话体著作。全书主要论述了柏拉图心中理想国的构建、治理和正义,主题是关于国家的管理。

5、柏拉图在《理想国》里以相当大的篇幅试着反对别人提出的正义就是强者利益的观点,他认为正义应该是包括被统治者在内的国家全体公民的利益。他说,“在任何政府里,一个统治者,当他是统治者的时候,他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属下老百姓的利益,他的一言一行都为了老百姓的利益。

6、柏拉图认为,正义就是只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而不兼做他人的事,就是为了维持社会的普遍和谐。“正义就是在国家中做正当的事,当每一个个人只作一种对国家有关的工作,而这个工作又是最适合他的天性时,这个国家就有了正义。所以这样一来,每个人不必兼做多种职业,而是各人做特殊适合的工作,不论老幼、男女、自由人、奴隶、手工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是这样。”

7、在国家一旦出现人们违反一人一事原则,国家的秩序便被打破。他认为,国家是由具有欲望的体力劳动者,具有意志的护卫者阶级以及拥有理智的统治者阶级所组成的,而这三个等级应该分工合作,协调一致,只有各个等级保持分工合作的状态时社会才能保持普遍的和谐。在柏拉图这里,正义既是和其他美德并列的第四种美德,又是节制、勇敢、智慧的和谐统一。

四、如何认识柏拉图早期的人治观念和晚期向法治观念的转变

1、正义的价值可以说是西方法治的基石,同样,柏拉图的法治思想是建立在他的正义观基础之上的。正义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正义是具体多变的,美国著名的法学家博登海默把它描述为:“正义有着一张普洛透斯似的脸(a protean face),变幻无常,随时间呈现不同形状并且有极不相同的面貌”。

2、同样,柏拉图对于正义的阐述也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柏拉图早期的正义观体现在《理想国》中,此时他对正义的论述与晚期在《法律篇》中对待正义的观点有相当大的不同,早期的正义观是精确、可具体计量的,有确切的定义,甚至是可以反证的,是一种实体正义的思想;而晚期则是一种程序正义的思想。

3、但在柏拉图的晚年时期,它的法律思想开始转变,由于统治国家具有最高才智的人难以找到以及实践中的挫折,他又提出了法治,并认为“法治国”是统治人类的第二等好的选择,政治学是研究公共的善政治学是研究公共的善政治学是研究公共的善政治学是研究公共的善。

4、而为了实现公共的善而为了实现公共的善而为了实现公共的善而为了实现公共的善,单靠教育是不行的,因为人的本性只考虑个人利益而不是公共利益,所以必须有法律来制裁或者惩罚人们的不善行为。

5、柏拉图后来论述的法治理论开创了西方法治理论的先河。

6、柏拉图称,法治的关键是树立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如果统治者可以不受法律制约,甚至可以以言代法,那么不管在这个国度里有多少法律,也谈不上什么“法治”。法治的基础基础基础基础是节制。以法治国不仅要有法可依,还要做到人人自觉守法。普遍的守法观念是实现法治的前提条件前提条件前提条件前提条件。

7、柏拉图重视统治者对智慧的运用,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浸透着对法律的推崇。但二者都是都是强调理性的作用,只是通过不同的治理手段而达到理性的目的而已。

8、柏拉图的人治思想:柏拉图《理想国》中一个核心观点便是主张贤人政治,即“哲学王”统治。这种统治的基础是学者所设想的知识精英统治社会的理想。

9、柏拉图的贤人政治,主要依靠哲学家的智慧治理国家。《理想国》反复强调这种贤人政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忽略了法。柏拉图认为,哲学王通过知识进行统治,比法律同志具有很大优越性,法律远不能和哲学家的智慧相比。

10、推崇人治,轻视法律是柏拉图早年的思想特征,但柏拉图并没有完全否认法律的作用能够或根本不要法律,柏拉图在以人治思想为特色的《理想国》中也论述法的问题。

11、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

柏拉图提出人的三个层面分别是什么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柏拉图恋爱是什么意思、柏拉图提出人的三个层面分别是什么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声明:信息资讯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东方体育日报所有。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gdxhedu.com/news/79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