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杜萨之筏是什么主义 梅杜萨之筏深度解析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梅杜萨之筏是什么主义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梅杜萨之筏是什么主义以及梅杜萨之筏深度解析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梅杜萨之筏是什么主义 梅杜萨之筏深度解析

本文目录

  1. 梅杜萨之筏创作背景是什么
  2. 梅杜萨之筏的表现意义
  3. 籍里柯的《梅杜萨之筏》采用了什么绘画手法
  4. 《梅杜萨之筏》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5. 《梅杜萨之筏》这幅画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6. 《梅杜萨之筏》的艺术价值是什么,它象征着什么
  7. 《梅杜萨之筏》表达了画家怎样的时代情感

一、梅杜萨之筏创作背景是什么

1、泰奥多尔·籍里柯(1791-1824)Theodore Gericault法国

2、籍里柯独自一人凭自己的力量把船引向未来,法兰西本身、我们本身在《梅杜萨之筏》上被表现出来了。

3、在19世纪,对法国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绘画有重要贡献的代表是年轻的泰奥多尔·籍里柯,作为绘画上新旧流派的交接现象,籍里柯属于时代的宠儿。就政治上看,籍里柯是个自由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而在艺术上他是较复杂的。他喜欢气魄宏大的构图,一生创作的油画,既有感人至深的现实魅力,也有巴洛克装饰画的趣味。

4、在19世纪的法国,浪漫主义绘画的兴起是以极为激烈的形式体现的,它受到具有古典审美趣味人士的顽强抵抗,但是,浪漫主义最终取得了彪炳史册的胜利,籍里柯以他气势宏伟的创作,冲破了法国画坛古典主义的桎梏,使浪漫主义达到了顶峰。籍里柯这位只活了33岁的美术大师,在他26岁时,用了18个月的时间创作出了《梅杜萨之伐》这幅震动法国、波及欧洲的“写实”的巨作。这幅画结构宏伟,气势磅礴,情节激动人心,构思大胆富有戏剧性,构图严谨并充满律动,画中人情感激越,人体塑造坚实有力度,光影对比强烈,整个色调阴森沉郁,显示出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这幅杰作的问世,开辟了浪漫主义的艺术道路。《梅杜萨之筏》是一帧悲壮而粗犷的传世之作。籍里柯用他的色调与笔触,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激荡着奋争与不屈的海难事件。它是一面三棱镜,折射出幸存的人们那种在社会与人生、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之中,对世界永远充满希望、面对灾难永不放弃的抗争精神。在这幅画中浪漫主义的激情和古典主义造型交织在一起,构成由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的杰作。

二、梅杜萨之筏的表现意义

1、《梅杜萨之筏》是浪漫主义画家籍里柯的优秀代表作。画作以真实的海难事件为题材,以金字塔形结构构图,描绘了一群处于生死挣扎中的人,他们相互残杀,啃吃死者的肉。但画面上那个高举红巾者,却另有涵义。

2、浪漫主义表现在艺术创作中就是对人的精神世界的表达和对个性的描绘。它否定现实,反抗资本主义社会,但却看不清未来的前途;有时展望未来,把希望寄托于空想的世界里,寄托于遥远的国家、时代和远离现代的生活方式上;有时却回顾过去。浪漫主义艺术的历史意义,在于它体现了与时代的解放运动相联系的人民的愿望和理想,它注意到人民在历史上的作用,但却带有片面性。在与新古典主义的斗争中,它为人们开辟了一个情感洋溢、对理想热烈渴望和创作幻想的新世界,并在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艺术创作特色:反映人民争取自由的斗争,对正义和幸福的未来的向往,对个性和情感表现的强调,对幻想的主观世界的偏爱,对比喻和对比以及灿烂色调、大胆构图的爱好。浪漫主义的艺术方法曾多方面地给予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巨大而经常是有益的影响,它的优秀传统曾经培育了19世纪后半叶和20世纪初期很多先进艺术家的创作。

3、浪漫主义的先驱者是籍里柯,他的《梅杜萨之筏》,以其悲剧性力量、宏大而扣人心弦的紧张场面、动人的人物形象、森严沉抑的色调以及光影的强烈对比而震惊巴黎美术界。1819年在沙龙中展出《梅杜萨之筏》,曾引起舆论界强烈论战。这幅画题材来自现实生活,反映由于法国政府的过失,一艘帆船战舰梅杜萨号在非洲海岸触礁沉没的事件。该画取金字塔式的构图,右下角是已被浸泡得变色的尸体,左面是抱着儿子遗体,衰落得无法动弹的老水手,第三组人是坚持了14天的幸存者,他们发现了海平面上的一点帆影,正在把最健壮的一个黑人推到高处去挥舞衣衫,那个高举红巾者代表着人民争取自由的斗争,对正义和幸福的未来的向往。

4、画家在这个事件中似乎看到了与复辟年代中法国进步人士所经受的绝望心情相似之处。通过这幅画表现了他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和人道主义精神,暴露了无能的法国政府的弱点,从而使它带有强烈的政治引喻。《梅杜萨之筏》的出现使得被新古典主义束缚的法国艺术界耳目一新。它所包含的浪漫主义因素构成了它的特点,那就是悲剧性的力量、构图与人物的丰富表现力、色调的森严与沉抑和明暗的强烈对比。它引起了19世纪各艺术流派的兴趣。新古典主义研讨它的构图和空间处理,浪漫主义对它的场景所具有的强烈感情和紧张性感兴趣,而写实主义则对它的题材和报道的生动性感兴趣。然而,画家却感到失望,因为展出在政治上取得的成功比在艺术上大。

5、泰奥多尔·籍里柯出生在法国里昂,15岁到巴黎学画,在古典主义老师的画室里,他对古典派不感兴趣而被人轰走,在对达维特和鲁本斯的崇拜中,逐渐成为法国浪漫派绘画的先驱,与稍后的德拉克洛瓦齐名,他自小就喜欢马,也画了大量马的题材作品,最后因坠马而死,时年33岁,是一颗早殒的英才。

6、在美术史上,与以官方的学院派古典主义相对立的浪漫主义注重个性,沉浸于幻想和夸张中,情绪激昂,喜用惊人事件作创作题材。《梅杜萨之筏》就是籍里柯用浪漫主义演奏的一首航海史上的悲曲。

三、籍里柯的《梅杜萨之筏》采用了什么绘画手法

在这幅作品中,籍里柯突破了古典主义水平的垂直线的构图,采用金字塔形构图,画面上突出两个形成对抗的三角形——即人群是向前倾的三角形,桅帆是向后倒的三角形,造成一种紧张感。上升的金宇塔形的一组人占据画面的主要部分,热情激动的人们的复杂感情,都集中在作为金字塔形顶点的红巾上。画家在这幅画中,一反古典主义中柔和均匀的光线为强烈的明暗对比,使得人物的形体突出,肌肉隆起,再加之众多人物的排列,黑白交错而构成有力的节奏,增强了起伏动荡的效果,使画面有一种紧张和恐怖气氛。在这一画中,构图,光线、色彩、人的动态表情,都表现了画家丰富的想像力。

四、《梅杜萨之筏》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1、《梅杜萨之筏》所包含的浪漫主义因素构成了它的特点,那就是悲剧性的力量、构图与人物的丰富表现力、色调的森严与沉抑和明暗的强烈对比。

2、它引起了19世纪各艺术流派的兴趣。新古典主义研讨它的构图和空间处理,浪漫主义对它的场景所具有的强烈感情和紧张性感兴趣,而写实主义则对它的题材和报道的生动性感兴趣。

3、通过这幅画表现了画家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和人道主义精神,暴露了无能的法国政府的弱点,从而使它带有强烈的政治引喻。

4、在画面上,船帆与木筏上的幸存者正好构成一个三角形金字塔的构图,成为画面的中心,向观众明白展现出木筏在海上飘荡的情景。有的人已经死去,有的人奄奄一息,有的人抱着亲人的尸体陷入沉思……

5、而一堆振臂向前的人冲破了稳定的大三角形的束缚,又构成一个动荡、富于激情的三角形。他们一个推一个,直到最高处的人被高高举起,挥舞着一块红巾。顺着他们呼喊的方向,细心的读者能够在远处的浪尖上发现一个细微的船影,与迫在眼前的死亡相比,它意味着生的希望。

6、而画家有意在背景上画一风帆,逆风将木筏往后吹行,这就造成了遇难者向往救生船的心情和逆风逐渐将木筏往后吹的现实造成对立的紧张气氛。

五、《梅杜萨之筏》这幅画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梅杜萨之筏》的题材来自当时的现实生活。1816年夏天,法国的巡洋舰“梅杜萨号”开向美国申尼卡,由于法国政府的过失,在靠非洲海岸的阿里贡碰上了暗礁,因此而覆没。这是外行的贵族船长肖马雷玩忽职守造成的事故,而且自己首先逃生,扔下140多个船员不管,仅靠一木筏,在海上漂了13天,最后只有15人生还。而法国统治阶级,为了保全船长,严禁声张。在人民有冤难伸的情况下,当年仅26岁的籍里柯得知后,以极大的勇气创作了这幅巨作,震动了整个法国。

六、《梅杜萨之筏》的艺术价值是什么,它象征着什么

《梅杜萨之筏》是一帧悲壮而粗犷的传世之作。籍里柯用他的色调与笔触,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激荡着奋争与不屈的海难事件。它是一面三棱镜,折射出幸存的人们那种在社会与人生、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之中,对世界永远充满希望、面对灾难永不放弃的抗争精神。在这幅画中浪漫主义的激情和古典主义造型交织在一起,构成由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的杰作。

七、《梅杜萨之筏》表达了画家怎样的时代情感

1、出自浪漫主义画家之手的《梅杜萨之筏》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我们也许会想,席里柯是如何画出这样震撼人心的画的呢?其实,这是发生在当时一件轰动社会的悲剧事件。他通过《梅杜萨之筏》,表达了对法国资产阶级的强烈不满。

2、画家为了描绘这起真实事件,阅读了生还者的回忆文字,并访问了幸存的那几个人,请他们作指导,还自己做了一只类似“梅杜萨”的木筏,亲自在海上漂泊,以获取真实的环境、气氛和对大海风浪变幻的体验。他构思良久,先后构图多幅。为了能真实地再现当时的情和景,他亲自到病院观察垂死病人的情态,为了描绘死者的肉体色彩,他将解剖的尸体浸于海水中观察其色彩变化,他还请黄疸病人为他做模特儿,据说法国的一位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洛瓦在病中就曾做过他的模特儿,他的艺术观和创作直接影响了德拉克洛瓦。

3、最后,席里柯钻进木棚画室闭门作画,他花了一年工夫终于完成了这件作品。

4、这幅画描绘了遇难者呼救的紧张瞬间,他们攀高呼喊远方的救生船。画家有意在背景上画一风帆,逆风将木筏往后吹行,这就造成了遇难者向往救生船的心情和逆风逐渐将木筏往后吹的现实造成对立的紧张气氛。激情正是浪漫主义精神所在,但画中那座人体构成的金字塔不免有古典主义的遗风,在这幅画中浪漫主义的激情和古典主义的造型交织在一起,构成由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的杰作。

5、这幅画巨大的画面,结构宏伟,气势磅礴;情节激动人心,构思大胆富有戏剧性,构图严谨充满律动,画中人情感激越;人体塑造坚实有力度,光影对比强烈,整个色调阴森沉郁,显示出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

6、在画面上我们可以看到,人群挤在狭小的木筏上,每个人都瘦弱、苍白。在这之中,有人痛苦绝望,有人已经长眠不醒,木筏摇摇晃晃,右下方还有一个人一脚勾在木筏上,躯体则已经浸泡在水中;木筏的小帆灌满了风,后方有一个大浪即将拍来,仿佛在下一秒钟,所有的人都将会被浪花卷走。尽管是在这么危急的状态下,在画面的右侧,仍有一群人拼命要垫高身体,他们挥舞着手中的衣物,努力向远方求援。

7、这幅作品,如此剧烈地呈现出希望与绝望的情感。整个画面惊心触目,摄人魂魄。

8、席里柯通过《梅杜萨之筏》将那个时代诠释得淋漓尽致。面对这个光明中有黑暗、和平中有战争、美好中有残酷的世界,还是让我们相信光明、和平、美好,这样我们才能在生命的梅仕萨之筏上发现远处的帆影在光明的映照下熠熠生辉。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声明:信息资讯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东方体育日报所有。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gdxhedu.com/news/79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