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和佛的区别 禅的本质是什么

今天给各位分享禅和佛的区别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禅的本质是什么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禅和佛的区别 禅的本质是什么

本文目录

  1. 佛和禅的关系和区别
  2. 佛与禅的真正区别
  3. 禅与佛的区别是什么

一、佛和禅的关系和区别

1、禅宗是以禅作为主要修行方式的佛教法门。是佛教的一个分支。

2、其实佛教与禅宗不可分开而论。生命珍贵,爱众生,悲悯众生,然而要做到处有而常无,佛教讲究人间一切皆苦,然而此苦也是虚有,不过是人的心在做苦。慈悲是立一切说的重点。

1、禅,禅学,是佛教的一种思想,其大意是放弃用已有的知识、逻辑来解决问题。认为真正最为容易且最为有效的方法是直接用源于自我内心的感悟来解决问题。其理论认为这种方法不受任何知识、任何逻辑、任何常理所束缚,是真正源自于自我(你自己)的,所以也是最适合解决自我(你自己)的问题的。也就是说可以把禅理解为是一种最为简单也是最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佛这个词是从印度梵文翻译过来的,它的意思是“觉悟者”。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觉悟的人,是一个对于宇宙人生彻底明白的人,真正圆满觉悟的人;印度话称这种人叫“佛陀”。所以,按照小乘佛教的观点来看,佛陀不是神,是一个真正得到究竟圆满觉悟的人。

二、佛与禅的真正区别

1、佛与禅最大的区别为起源不同: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禅宗只是佛教多个宗派中的一个。

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而禅宗是佛教发展途中的一个分支。

“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换句话说:佛是大智、大悲(或谓全智、全悲)与大能的人。禅,是一种基于“静”的行为,源于人类本能,经过古代先民开发,形成各种系统的修行方法,并存在于各种教派。

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者,凡夫无一具足,声闻、缘觉二乘仅具自觉,菩萨具自觉、觉他,由此更显示佛之尊贵。也可以把佛理解成神通广大的神仙,佛者觉也。即得到了大智慧,将宇宙万物三界诸相均看透的人就是佛。

佛和汉语中的“圣人”相近,但“圣”无法表达出觉悟和修行,所以当时的译经者用了“佛”这个词汇。

禅就是在定中产生无上的智慧,以无上的智慧来印证,证明一切事物真如实相的智慧,这叫作禅。

1、梵语“佛陀”,是对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简称,亦是佛教徒对修行圆满的人的称呼:~爷。~像。借花献~。

2、指“佛教”(世界主要宗教之一):~家。~寺。~老。~经。~龛。~事(佛教徒诵经、祈祷及供奉佛像等活动)。

1、帝王的祭地之礼:封~。形声。从示,单声。从“示”的字多与鬼神祭祀有关。本义:古代帝王祭地礼。

1、表示与佛教有关的事物 [Buddhist]。如:禅门(佛教禅宗的教门);禅床(和尚用来打坐和睡觉的床)

2、指禅房 [a monastic room]。如:禅室(禅房);禅阁(禅房)

佛学自汉朝传入中国,即有许多不同之派别,不一致之说法,为了消弭冲突、避免矛盾,中国佛学家即以判教方式,将各种说法融合消化。中国之派别有八宗、十宗、十三宗之说,若依大乘旧传八宗之说而言,其中禅、净、律、密属于行持,三论、天台、华严、唯识则以义学见长。此四宗学说略述如下:

三论原属印度大乘佛学之中观一系,北齐(550~577)末年,由辽东僧朗传入江南,至唐初嘉祥吉藏集其大成。此宗所依之基本典籍为:

(1)中论,驳斥婆罗门教、小乘佛教,和其他大乘诸宗派之错误见解,而皈依中道教义。

(2)十二门论,矫正大乘佛教徒自身之错误见解。

(3)百论,驳斥婆罗门教之外道思想。其学说主要有三方面:

①破邪显正。即总破一切有所得、有所见:破斥外道对于“实我”之邪见、遮遣毗昙宗“实有”之执见、驳斥成实宗“偏空”之情见、摧破大乘之一切有所得、有所见。如是内外尽破,大小遍斥,而以“都无所得”为旨归。

②真谛和俗谛之差别,即以俗谛之故,不动真际而建立诸法;以真谛之故,不坏假名而说实相。故依此二谛之说,有是空之有,空是有之空,由是乃显无得之正观。

③八不中道,即揭示诸法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之理,来破除生灭、断常、一异、去来等“四双八计”之偏颇,而说明宇宙万事万物皆无固定不变之自性。要之,此宗以“破而不立”来遣除一切偏执情见;以“无所得”为本旨,认为一切诸法本来无相,本自寂灭;故所谓之迷悟及成佛不成佛皆为假名,惟以“觉”为本体,染净诸法本来寂灭,而以“无得正观”为至极妙道。

陈宣帝建德七年(575),智顗大师入天台山而初创此宗。追溯传承,上承龙树,经过北齐慧文禅师之阅读中论、大智度论,得一心三观之妙旨后,传南岳慧思禅师因悟证法华三昧,著述大乘止观,再授智顗大师而修得法华三昧前方便,盛弘教观,并依法华经融摄性空论义,而大成天台宗学。

此宗之教义说一心具十法界,静观此心,可悟“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之道理。其纲义要旨有三:即一念三千之世界观、一心三观、三谛圆融之哲理。

指出诸法之相互融摄,整个宇宙之究竟合一,每一现象(物或心)所表现之原理是圆融三谛(空、假、中),意指事物或生命本身即是实相,即是如如;主张一切法平等,此乃天台止观之中心思想。

要之,天台一宗以法华经为典据,直显诸法实相之哲理,自“理”方面而言,以即空、即假、即中之圆融三谛彰显诸法之当体;自“事”方面言之,则揭示百界千如、一念三千之“性具”思想(性德本具);而所谓理事之互相融即,即是诸法之实相、法界之本然(法尔自然)。

又称贤首宗、法界宗,依华严经而得名。杜顺(557~640)为华严宗之开祖。此宗创始之前,中国已有地论宗,地论宗奠基于世亲之“十地经论”,华严宗一方面吸收地论宗之教义,而进入中国佛教之繁盛期;

另一方面则统一当时各宗派新旧异说,立足于唯识缘起之理论基础。而在构成判教、观行理论方面,表面上虽批评天台、唯识之学说,实际又撷取两家之说。

然大抵而言,华严宗依照华严经建立宗义,其无碍缘起之义理,乃从‘般若’思想展开来,根据“般若”之“法性本空”,进一步阐明法界诸法由于“性空”而形成平等,乃至等同一体,而得入于一与多“相即相入”之无尽无碍概念,此即所谓“法界之普遍缘起”。

此宗重要教义另有:因门六义、六相、十玄门等,以显示其圆融无碍之法界缘起思想。

此宗远尊印度弥勒菩萨为宗主,弥勒出世说瑜伽师地论,无着禀承教法而着庄严论、摄大乘论。世亲继而着唯识二十论、三十论颂等。

玄奘于唐贞观年间,至印度求法,从戒贤、智光诸论师习受瑜伽、唯识等论。归国后其弟子窥基依玄奘大师口述,撰成唯识论述记,发畅奥义,又撰成唯识论掌中枢要以释之,而蔚成唯识宗学。

此宗之名相繁众,义理深邃,侧重分析,立有五位百法(八心法、五十一心所法、十一色法、二十四不相应行法、六无为法)、三自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五种性(声闻种性、缘觉种性、菩萨种性、不定种性、无性有情)。

以“阿赖耶识”为基础,阐“万法唯识、识外无物”之理。其根源是在于阿赖耶识有含藏种子。

种子又称“习气”,分为名言种子与业种子二种。在实证上以识为中心,转变有漏之心识,而成为无漏之实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最后将能观之识亦归诸于空,证入“能所一体”之世界。

“禅”是从梵文的“禅那”这个词音翻译过来的,用今天的话来说,“禅”实际上是一个外来语,它的意思是“思维修”或“静虑”,属于菩萨行六度中的一度,指的是一种修行的方法。

佛陀立教,把“戒、定、慧”立为基本三学,是每个佛教徒必须修持根本法门。我们这里所说的“禅”是禅宗所传的禅;与六度中的“禅定”既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

在印度,“禅定”可以说是最古老的一种修行的方式,早在佛教成立之前即已盛行.佛教传入中国后,历代祖师和各个宗派,无不以“禅定”或“禅观”为其修行和立宗的根本。与“禅”相联的有禅观、禅定、禅心、禅意、禅味、禅法、禅风、禅机等由禅引伸出来的禅语,真是丰富多彩,韵味无穷。

禅宗兴起之后,它所提倡的“禅”与原来的“禅观”或“禅定”虽有其相同的一面,更有其不同的一面,对于相同的一面就不去说它,那么不同的是什么呢?

第一,禅宗的“禅”是一种认识。与其说它是六度中的“禅定度”,还不如说它是六度中的“智慧度”。

第二,禅宗在方法上重视学人与其师的直接对话,以启发学人的智慧。

第三,禅宗的目的第一步是开悟,认为只有“悟后起修”,才能事半功倍。

第四,禅宗的修行是将日常生活与人心的净化紧密结合,认为“平常心是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以出世的随神做入世的事业。

三、禅与佛的区别是什么

1、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换句话说:佛是大智、大悲(或谓全智、全悲)与大能的人。

2、禅,是一种基于“静”的行为,源于人类本能,经过古代先民开发,形成各种系统的修行方法,并存在于各种教派。

3、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禅宗只是佛教多个宗派中的一个。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

4、禅宗是佛教发展途中的一个分支。

5、禅的本质是不立文字,不设阶级,直指人心,顿悟成佛。行者但悟自心,无需刻意修行,处处都真,时时成道。

6、当然,能够“单刀入者,诚难之难”大部分修禅的都修成了口头禅,要么是整天参研公案,其实这都不能开悟,真正的悟是没有言语可说,前念执境,后念不入境,于境中无所得,看破了就是悟,没有道理可讲,有道理可讲的都不是真悟。

7、真悟者不谈悟事,只教人脚踏实地修行,凡是爱谈玄理的人,都是误解了理能顿悟这句话的含义,不明白悟即是修,修即是悟,修和悟是一体两面。

8、如同太极图的阴阳,是相辅相成的,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能不修而悟的,历史上还没出现过,就是无量劫中早已得到的释迦牟尼佛也是修到三十多才成佛的。悟到法身的人,只是如同你见到了佛的样貌,对于妄念没有多少执着,也不会认假作真,但是习气未尽,还需做功夫,才能真正证到本无生灭的法性。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声明:信息资讯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东方体育日报所有。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gdxhedu.com/news/81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