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风俗有哪些 重阳节有啥讲究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重阳节风俗有哪些,以及重阳节有啥讲究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重阳节风俗有哪些 重阳节有啥讲究

本文目录

  1. 重阳节有什么风俗
  2. 重阳节有哪些传统风俗
  3. 重阳节有哪些习俗

一、重阳节有什么风俗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节习俗有登高、吃重阳糕、喝菊花酒、佩茱萸叶,好友相聚对诗。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重阳之节物风俗(一)菊赏菊、簪菊、菊花酒、菊花茶、菊花馔金风送爽、秋菊怒放,菊花使重阳充满了清新馥郁的气息。菊是品种繁多分布广泛的药用植物,菊花也是花中四君子之一。民间在重阳节赏菊、簪菊、酿菊花酒、饮菊花茶、做菊花馔,围绕着秋菊,产生了丰富多彩的重阳节俗。 1赏菊相传赏菊及饮菊花酒,源于晋代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菊花在我国栽培广泛,品种非常丰富,秋日菊花傲霜绽放,因其品格的高洁而被称为花中君子。九月亦有菊月之称。古人赏菊非常讲究,宋代《东京梦华录》载,时人喜爱多种菊花品种,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若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曰金铃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明代《陶庵梦忆》载:兖州绍绅家风气袭王府。赏菊之日,其桌、其炕、其灯、其炉、其盘、其盒、其盆盎、其看器、其杯盘大觥、其壶、其帏、其褥、其酒;其面食、其衣服花样,无不菊者夜烧烛照之,蒸蒸烘染,较日色更浮出数层。席散,撤苇帘以受繁露。《燕京岁时记》:九花者,菊花也。每届重阳,富贵之家,以九花数百盆,架度广厦中前轩后轻,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四面堆积者,曰九花塔。古人赏菊、咏菊,流传下来的咏菊诗词浩如烟海。 2簪菊汉民族女子自古便有簪花之俗,依节令不同簪戴不同的花卉。春天多簪牡丹、芍药,夏天多簪石榴、茉莉,秋天多簪菊花、秋葵等。重阳节簪菊风行,唐杜牧诗《九日齐山登高》云,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簪菊之俗唐代已有,历代盛行,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不仅女子簪菊,男子也可簪菊,这可不是什么异常风习,古时汉族男女皆留长发插笄,人们在重阳登高赏菊时在发上插上几朵,颇显热爱生活的灵动和俏皮,且古人认为菊花可避邪、增长寿,重阳簪戴男女老少皆宜。 3酿菊花酒民谚云,九月九,九重阳,菊花做酒满缸香。重阳饮菊花酒传说源自陶渊明得酒的故事。晋代葛洪曰: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太清记》云:九月九日探菊花与茯苓、松脂,久服之令人不老。菊花酒有清热解毒、明目祛风、平肝疏肺、益阴滋肾之效。王勃诗曰;九日重阳节,门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宋时以菊花、茱萸泡酒,称茱萸为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认为借此二物,以消阳九之厄。 4饮菊花茶研暖春风荡物华,初回午梦颇思茶。难寻北苑浮香雪,且就东篱撷嫩芽。菊花茶是秋日的特色茶饮,沁人心脾的菊花茶品种多样,尤以甘菊、白菊等泡出的茶为佳。 5菊花馔以菊花入馔历史悠久,菊花气味芬芳,绵软爽口,是制肴佳品。其吃法很多,焖、蒸、煮、炒、烧、拌皆宜,还可切丝入馅,如做成菊花酥饼和菊花饺等。菊花入食多用黄、白菊,杭白菊、黄山贡菊等都是上品。(二)糕重阳糕民间很早便有九月食糕之俗,糕类食品在汉朝时即已出现,当时称为蓬饵。饵的原料是米粉,分稻米粉黍米粉两种,二者和合,合蒸曰饵。黍为五谷之首,在古代是待客与祭祀的佳品。九月,黍谷成熟,人们以黍米为应时的尝新食品,因此,首先以黍荐享先人。重阳糕的前身就是九月的尝新食品。民间在重阳节以重阳糕荐神祭祖,是为秋祭。六朝时重阳节俗形成,糕类成为节令食品。隋书载童谣曰,七月刘禾伤早,九月吃糕正好。唐代称麻葛糕,宋时已习称重阳糕。《梦粱录》云,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上以猪羊肉鸭子为丝簇订,插小彩旗簇之,名曰‘重阳糕’。重阳糕在明清以后又多称为花糕。重阳花糕成为都市、乡村的应节食品。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三)佩茱萸佩茱萸是一种茴香科植物,因为出产于吴地的茱萸最好,所以又叫吴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本草纲目》认为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风土记》: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上,辟除恶气而御初寒。重阳日,采摘它的枝叶.连果实用布缝成一小囊,佩带身上,可用来辟除邪恶之气。重阳节佩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或佩带于臂,或作茱萸香囊,或插戴于发,以避疫消灾。茱萸是重阳节特有的辟邪物品,佩茱萸成为重阳节俗的主要标志,因此登高会也称茱萸会,重阳节被称为茱萸节。有人分析认为,从节俗的原始意义看,茱萸与登高的结合应该是最早的。但是在宋元之后,佩茱萸的习俗逐渐稀见了。其变化的因由大概要从重阳节俗的重心的迁移中去理解。重阳在早期民众的时间生活中强调的是避邪消灾,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善,人们不仅关注目前的现实生活,而且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长生与延寿。所以延寿客(菊花)的地位最终盖过了避邪翁(茱萸)。(四)山登高、避疫、赏秋如前所说,重阳登高,主要用意在于避疫强身,山顶秋高气爽、长空万里,更是绝佳的赏秋之处。重阳登高往往携酒赏菊、佩戴茱萸、临风赋诗,举行趣味盎然的野宴。《荆楚岁时记》记载: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按:杜公瞻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汉至宋未改。今北人亦重此节。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近代皆安设于台榭。登高一般是登山,也可登塔,总之,皆登临高处。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就仿制米粉糕点,再在糕上插上一面小三角旗,以示登高(糕)避灾之意。因登高风俗盛行,重阳节也被称为登高节、登高会等。3lian.com(五)敬老重阳节又是一个敬老节。九为阳数之极,九九亦含长久、长寿之意,重阳菊花则是长寿之草,重阳时节正值民间秋祭荐祖,故重阳节便有了尊老敬老之意。这一天,老人们登高、赏菊、饮菊花酒、戴茱萸佩、吃重阳糕,享受秋高气爽、菊花飘香的节日欢乐。(六)杂俗最着名的重阳杂俗,当属食蟹。传说西周时即有蟹酱之类的食物出现,到了唐宋,更盛行清水煮蟹。金秋时节,螃蟹上市,秋蟹味道鲜美,江南阳澄湖等地的蟹格外知名。菜馆也会在九月间,推出以蟹肉制作的美味佳肴。福建等地在重阳节吃米果。此米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边层次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重阳祭祖也是重阳节时的民间活动。人们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沿海地区有到湄洲妈祖庙或天后祖祠、宫庙祭祀的风俗,求得妈祖保佑。

二、重阳节有哪些传统风俗

1、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2、重阳节是我国传统节日,时间是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重阳节源于天象崇拜,是根据上古时代,秋季丰收后祭祀演变而来的。重阳节的传统风俗有:登高、赏秋、赏菊、悬挂葫芦、佩茱萸、放纸鸢、吃重阳糕、喝菊花酒、感恩敬老等,我认为在重阳节众多的习俗中,最值得一提有6个,下面就跟我一起看看吧:

3、✨🌹重阳节的传统风俗之一:悬挂葫芦🌹✨

4、重阳节有悬挂葫芦的传统风俗。民间传闻,药王下凡到人间时,毒虫横行、瘟病四起。为了解救众生,他将自己的神药装在葫芦里挂在众人家门口灭虫降瘟、普救众生。因此留下了重阳节家门口挂葫芦这一风水习俗。

5、而在重阳节当天,瘟气降临、凶毒四起,人们就会在门口悬挂各式各样的葫芦以镇凶化煞、祛除病气。其中,尤属黑曜石葫芦效果最佳。古代的佛教文物中,就有相当多有关于镇宅或避邪的黑曜石圣物或佛像。

6、✨🌹重阳节的传统风俗之二:登高🌹✨

7、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十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外,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阳节很多人会选择去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尤其在一个特殊日子里,更是乐此不疲,此即九九重阳的登高节。

8、古人登高来源于汉代的一个传说,相传后汉仙人费长房,有一天对他的弟子桓景说:“九月九日,你的家人将有灾难,如果你带了全家大小,人人用红袋盛茱萸,挂在手臂上,登高饮菊花酒,便能避祸消灾了。”桓景按师傅所说,九月九日带全家上山游玩,等到傍晚回家一看,只见家中家禽家畜均暴毙而亡,便知师傅所言属实自己和家人逃过一劫。后人代代相传,并视九月九为登高避灾、饮酒聚会之期,而后渐成风俗。

9、还有就是重阳登高起源于古代人们对山神的崇拜,信奉山神可以使人免除灾害。古人认为“九为老阳,阳极必变”,九月九日,月、日均为老阳之数,不吉利。所以,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必须往山上游玩,以避免灾祸。最初人们还要祭拜山神以求平安吉祥,后来逐渐演化成一种习俗活动。

10、✨🌹重阳节的传统风俗之三:重阳糕🌹✨

11、还有吃“重阳糕”的传统风俗。重阳糕,也叫花糕或重阳花糕,是我国传统的节日糕点;九月食糕的习俗起源很早,在汉朝时称“饵”,其原料为黍米。黍为五谷之长,在古代是待客与祭祀的佳品。九月,黍谷成熟首先以黍祭享先人。重阳糕的前身就是九月的尝新食品,这也就是后世民间在重阳节,以重阳糕荐神祭祖的秋祭习俗渊源。

12、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令令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黄,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米都称之为重阳糕。

13、✨🌹重阳节的传统风俗之四:赏菊并饮菊花酒🌹✨

14、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十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

15、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常菊之习尤为昌盛,目不限千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16、✨🌹重阳节的传统风俗之五:佩茱萸🌹✨

17、古代有在九月九日插茱萸的传统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茱萸节。茱萸香味浓郁,有驱虫去湿、去除风邪的作用,也有消积食、治寒热的功能,可以入药,也可以制酒养生祛病。所以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有佩带茱萸或者登高望远时插茱萸的习俗,还可以将茱萸当作礼物送给亲朋好友,以求辟邪求吉,延年益寿。茱黄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民间认为九月九日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黄以辟邪求吉,茱黄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18、农历九月九日具有“宜于长久”的吉利之意。汉末曹丕在《九月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即登高会)。”因此,女子在手臂上系茱萸囊逐渐成为民间习俗。

19、✨🌹重阳节的传统风俗之六:晒秋🌹✨

20、“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部分地方每年重阳节也开始进入晒秋旺季,并举办隆重的传统风俗晒秋节。

21、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

22、对于生活在山区的人们来说,这里地势是非常复杂的,即便是大家赖以生存的村庄,平地也都非常少,晾晒农作物的话,只能充分利用房前屋后,或者是自己家里的窗台,以及屋顶等等这些地方,时间长了,自然就形成了一种非常传统的农俗现象。一般来说,重阳节晒秋指的就是村民晾晒农作物,这种特殊的生活场景和方式。后来在摄影家、画家的作品之下,晒秋成为了他们素材的丰富来源,他们还将这种农俗活动冠以诗意般的称呼,也就是晒秋。

23、不过需要提醒的是,晒秋的秋,指的并不是秋天,而是丰收的果实和农作物,其实晾晒这种传统的农俗现象,也并不是只有秋天才有,一年四季其实都存在这种情况。只不过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农作物种类更加多,晒秋的范围和规模,都更加丰富庞大,所以更加吸引人们的注意罢了。

24、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

三、重阳节有哪些习俗

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重阳节习俗💝💝

重阳节“登高祈福”的风俗历史悠久,据说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在民间普及,所以重阳节又被称为“登高节”。

重阳节登高祈福习俗的来历据说是源于“恒景伏魔”的故事,俗话说:“九月初九,登高喝酒”,指的正是每年九月初九这天,登上山顶,喝下菊花酒。

此外,古人对于山岳十分崇拜,认为深山之处有神灵,所以认为重阳这天登高祈福,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农历九月俗称菊月,在汉族的古俗中,菊花又象征长寿,所以,重阳节就有了“秋游赏菊”的习俗。

据说赏菊及饮菊花酒,早在三国时期起就已经流行起来,每年此时,倾城的人都会秋游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为菊花节。到了北宋时期,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更盛,此时的菊花已经有了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清代以后,赏菊之习达到鼎盛时期,且不再限于九月初九这天。

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秋游赏菊已经成为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配插茱萸”的习俗是旧时汉族的一种节日风俗,主要流行于黄河中下游、淮河、长江流域等地。在古时候,九九插茱萸的习俗鼎盛,所以重阳节又叫做“茱萸节。”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又名“越椒”、“艾子”,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我国的古人认为,在重阳节的这一天,配插茱萸可以起到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于是就有了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插在头上或是磨碎放在香袋里的说法。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之一,古代民间素有祭祖祈福的传统。重阳祭祖的传统习俗在岭南一带至今仍盛行,人们在每年的重阳节举行祭祖活动。无论是祭祖活动还是登高远望,其最根本的作用是增强人们文化认同感,加强家族和社会的凝聚力。在传统习俗中,清明为“春祭”,重阳为“秋祭”。重阳登高祭祖的传统风俗延绵至今。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重阳节是一个古老而又神圣的中国传统节日,它象征着一年之交,以纪念父母、健康、寿考等。重阳节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传统节日,让我们在它里面感受到古老文化的温情,也能让我们真正体会到相聚同乐、和平安康的精神。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重阳节风俗有哪些和重阳节有啥讲究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

声明:信息资讯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东方体育日报所有。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gdxhedu.com/news/83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