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胃癌发病率虽有所下降,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年轻患者的比例却在不断上升。根据国家癌症中心肿瘤预防监控的数据,这一现象愈发明显。在过去五年里,35岁以下的患者比例已经达到了6%至11%,是三十年前的两倍。在11月29日的胃癌关爱日,这些数据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深思。

胃癌发病率年轻化

年轻人理应充满朝气,但胃癌却悄然逼近他们。数据显示,近五年,年轻人患胃癌的比率持续攀升。究其原因,与年轻人的生活习惯紧密相连。许多年轻人熬夜、胡吃海塞,这些不良习惯长期累积,悄悄损害着胃部健康。在我国众多城市的年轻上班族中,这种现象尤为突出。他们白天忙碌,晚上通过暴饮暴食、熬夜来放松,这些行为都为胃癌埋下了祸根。此外,幽门螺旋杆菌在年轻人中的感染率也不容忽视,这也是胃癌的一个诱因。

我们必须认识到,年轻人保护胃部健康刻不容缓。必须调整生活习惯,摒弃对胃有害的行为。只有年轻人开始重视,才有可能遏制这一状况的进一步恶化。

治疗进入精准靶向时代

医疗技术进步后,我国胃癌治疗进入了精准治疗的新阶段。在众多医院的肿瘤科室,医生们正依据患者的具体肿瘤生物标志物,为他们量身打造治疗方案。比如,对于晚期患者,通过选用恰当的靶向和免疫药物,可以达到精确治疗的目的。像一些位于大城市的专科医院,已经积累了众多成功的案例。在这种精确治疗模式下,患者的生存时间得到了明显延长,生活品质也有所提升。

这项技术尚未在各地广泛推广。众多二三线城市医院的诊断设施和技术人员不足。因此,部分患者无法获得这种先进的疗法,只能依赖旧的治疗方法,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发病率降低手段

医疗技术不断进步,如幽门螺旋杆菌的根除治疗、癌前病变的早期干预、胃镜检查的普及等,都在显著降低胃癌的发病率。在社区基层,免费检测幽门螺旋杆菌的活动逐步增多,让众多居民得以早期发现并根除病菌。同时,医院也在积极处理癌前病变,对胃镜检查中发现的病变及时进行干预。

然而,目前公众对这些方法的接纳程度尚不高。在不少乡村,人们对幽门螺旋杆菌知之甚少,且不愿主动接受胃镜检查。一提及胃镜,便心生恐惧,这无疑给降低胃癌发病率设置了障碍。

中国式胃癌特征与困境

我国胃癌的特点是“三高”和“三低”,即高发病率、高死亡率以及中晚期患者比例高,这对患者造成了严重影响。以中部某些胃癌多发地区为例,许多患者在确诊时已属中晚期。此外,这些地区还面临早期诊断率低、根治切除率低、5年生存率低的问题。特别是在我国内陆省份,早期诊断率低的问题尤为严重,导致许多患者在确诊后面临治疗的困境。

日韩两国患者早期比例高达七成,其高效的早期检测体系值得我们借鉴。若我国能提升早期发现病症的能力,将显著提高胃癌患者的生存机会。

早期筛查的重要性

我国胃癌发病率下降但年轻化趋势明显,专家呼吁重视早期筛查与精准治疗  第1张

认识胃癌的症状并主动进行筛查十分关键。不论身处繁华都市还是偏远的乡村,一旦出现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上腹部不适、贫血等迹象,都应引起重视。大便隐血检测、肿瘤标志物检查、胃镜检查等方法都是有效的筛查工具。在不少沿海城市的医院,由于广泛的科普推广,主动进行早期筛查的人越来越多。

许多地方的人仍对此缺乏认识,以为年纪轻就不会患上癌症,忽视了检查的重要性。这种侥幸心态导致许多病人的病情被耽误。

分子标志物助力精准诊疗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进步,临床胃癌诊疗中应用了越来越多的分子标记物。例如,HER2、MSI/MMR-d等在胃癌诊疗方案中被推荐进行检测。在我国,HER2阳性胃癌患者占胃癌总数的13%至18%,这类胃癌具有侵袭性,治疗难度较大。在一些肿瘤研究机构中,HER2阳性胃癌的治疗始终是研究的焦点。

抗体偶联药物(ADC)的进步使得晚期治疗更加精准。不过,这一技术要普及开来还需时日,同时,降低患者的治疗负担也是一项重要任务。我们期待医疗领域不断研究,为胃癌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希望。

众多读者,在了解我国胃癌现状之后,或许您心中已有想法,关于如何加速提升我国胃癌患者的生存率。期待您点赞、转发本篇文章,同时欢迎在评论区提出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