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次数异常不等于便秘或腹泻,需综合考虑性状和频率  第1张

不少患者因排便频率异常而就医,这一现象背后的复杂情况牵动了许多人的关注。对此,许多人存在误区,确实值得我们深入讨论。

大便次数增多不一定是腹泻

许多人发现大便次数增加后,便认为是腹泻。但医学上对腹泻有明确的界定。比如,每天排便次数超过三次,粪便量超过每天200克,且粪便质地稀薄,含水量超过85%,才被认定为腹泻。有些人虽然大便次数较多,但大便形态和排便习惯并无异常。医院里就有这样的病例,患者因自认为腹泻而感到焦虑,经过检查却发现并无异常。这提醒我们,不能仅凭排便次数来判断身体是否出现问题。

需留意的是,腹泻分为急性和慢性的类型。一旦持续时间超过四周,便被视为慢性腹泻。此外,引起腹泻的原因多样,包括感染和非感染因素,这也使得腹泻的治疗变得较为复杂。

大便次数减少不一定是便秘

相对而言,当排便次数变少,人们常会怀疑自己可能便秘。便秘的主要特征是每周排便次数不足三次,粪便变得干燥且难以排出。然而,如果排便次数减少但粪便性状正常,那么并不一定是便秘。偶尔的便秘可能与生活习惯,尤其是饮食习惯有关。例如,那些经常摄入高脂肪、高热量食物而较少摄入富含纤维的食物的人,更容易出现便秘。调整饮食通常可以缓解便秘症状。慢性便秘中,有些是功能性的,比如老年人由于结肠蠕动减慢而容易发生,但克罗恩病、肠癌等疾病也可能导致慢性便秘。

正确认识便秘和腹泻

很多人弄错了大便频率的改变与便秘腹泻的区别。实际上,只要大便的形态和排遗习惯保持正常,就算排便次数有所变动,也不必过分担忧。比如说,有一位患者,他一周排四次便,但大便又干又硬,很难排出,这就是便秘。还有一位患者,他一天排四次便,但大便形态良好,那就不是腹泻。因此,这两个概念需要明确区分,不要自行做出错误的判断。

医生在诊断便秘或腹泻患者时,不能仅凭患者对大便次数的说明,还需全面考虑大便的形态、排便的规律等因素,以防出现误诊的情况。

健康的大便次数

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依据。研究发现,根据排便频率将人群分类,结果显示每日排便1至2次更有利于健康。同时,女性、年轻人以及BMI值较低的人群排便次数相对较少。此外,排便频率与肠道微生物的构成存在关联。排便正常的人群中,纤维发酵细菌较为丰富,而腹泻或便秘者则蛋白质发酵细菌较多。因此,若每天能顺利排便1至2次且粪便形态正常,那么肠道健康的概率较高。

保持良好排便习惯

规律的大便频率对维持排便次数的稳定性至关重要。早晨是个排便的好时机,对于那些排便不规律的人来说,不妨在早上试一试去厕所蹲一蹲。有一位患者之前排便没有规律,后来听从了建议,开始在早晨尝试,慢慢地形成了规律排便的习惯,便秘问题也得到了改善。除了选择合适的时间,饮食方面也要多加注意,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比如蔬菜和水果,这样可以有助于保持大便次数的正常。

总结

大便次数的不规律常让人担忧。但需知道,仅凭大便次数并不能断定健康状态。医生在诊断便秘或腹泻时,也不能仅依据次数。我们已知晓正常大便次数的范围和维持良好大便习惯的重要性。有人因大便次数异常而过分忧虑或误诊过吗?欢迎各位分享您的经历,同时,也欢迎点赞和转发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