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大流行结束后,疫苗市场逐渐萎缩,而创新药企业却在积极寻求新的价值增长点。这种变化形成了鲜明对比。疫苗市场的衰退与创新药企业的成长,背后蕴含着众多机遇和挑战。

新冠疫苗市场变化

过往,我们与辉瑞合作研发的新冠mRNA疫苗备受瞩目,成为首个经美国FDA认可、全球首支新冠mRNA疫苗。然而,随着大流行逐渐结束,市场迅速萎缩。这一转变带来了深远影响,众多从事新冠疫苗业务的企业不得不重新规划战略,无法再依赖新冠疫苗的需求来筹集大量资金。许多企业已将重心从大规模生产新冠疫苗转向探索其他行业。

观察整个市场态势,这已成为全球卫生健康领域发展的必然走向。随着公众对新冠病毒的关注度逐渐降低,感染病例的减少导致了对新冠疫苗的需求急剧下滑,相关企业不得不面对寻找新的增长点的挑战。

mRNA技术发展方向

随着变革的推进,mRNA技术肿瘤药物的研发力度正在增强,成为新的发展趋势。众多企业纷纷投入大量资源,探索mRNA技术在肿瘤药物应用中的可能性。它们不仅自己研发,还通过收购等方式,积极寻求外部合作,加速研发进程。若该技术在肿瘤领域取得突破,将有望在治疗肿瘤疾病上发挥巨大作用。

mRNA技术本身具有显著优势。在新冠疫苗的研发中,它已展现出了出色的效果。若应用于肿瘤药物的研究,理论上能更精确地针对癌细胞。然而,这需要我们攻克技术难关,同时还得应对研发资金和时间的双重挑战。

中国创新药企业现状

从2023年下半年起,中国创新药企业在资金来源上出现了一个特别现象,那就是出售药物权益的首付款总额,竟然超过了通过首次公开募股(IPO)筹集的资金总额,这一现象已变成它们获取资金的主要途径。以2024年为例,6月份,明济生物通过转让权益获得了1.5亿美元的首付款;到了10月,天境生物也通过合作获得了3100万美元的首付款。这些具体数字反映出,企业正通过这种方式来整合自身的资源。

这实际上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我国创新药物企业正承受着多重压力,研发新药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但企业自身筹集资金却颇为不易,因此许多企业选择通过转让部分权益来获得资金,以此保障企业的正常运作。

海外授权趋势

2023年,中国创新药在海外的授权交易已超过50宗。截至2024年8月10日,海外授权项目已达到59个,这一数字较去年同期增长了47.5%,首次超过了引进许可的数量。此外,跨国药企与中国创新药企业之间的合作日益活跃,涉及收购管线乃至整个企业。

然而,这些情况背后肯定涉及众多细节,比如知识产权的讨论、收益分配的协商等。跨国药企渴望借助中国的创新力量,而中国企业则希望利用外资来增强研发能力。在合作过程中,双方都在进行着策略上的较量。

投融资状况

今年上半年的数据显示,我国医疗健康领域的一级市场投融资活动减少了630宗,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7.8%。融资总额也缩水至421.6亿元,降幅为1.1%。由此可见,整个行业的投融资状况并不乐观。资金压力促使许多创新药企转向其他方式来获取所需资源。

中国普米斯生物与德国BioNTech达成8亿美元股权收购协议,推动生物创新药物研发  第1张

在这个环境中,小型创新药企业生存十分不易。没有资金支持,研发工作无法开展。结果,它们只能在市场边缘艰难维持。若再无其他出路,恐怕只能走向破产和关闭。

被收购的喜与忧

许多国内创新药企面临跨国药企收购的双重影响。一方面,企业因获得认可而感到欣喜;另一方面,技术流失的担忧也随之而来。虽然并购对于不少企业来说是可接受的道路,但我们也看到,许多优秀的技术因此落入他人之手。

创新药企业的发展路上,我国是否需要出台更多扶持政策?政府如何协调创新药企业的成长与国际合作收购?期待大家发表见解,为文章点赞,共同探讨我国创新药企业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