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横店,30万群众演员中,有六成曾扮演过日本兵,这个比例令人咋舌。观众们经常对那些抗日题材的神剧进行批评,认为它们侮辱了智商。这些神剧为何能频繁制作?这正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横店群演的尴尬处境
横店有三十万群演,其中很多人曾扮演过日军角色,这反映出抗日剧的数量相当庞大。他们为了生活而参与演出,常常只能遵从剧组的安排。在不少抗日神剧的镜头中,这些群演可能只是背景,手持道具枪摆个样子。剧组之所以大规模使用群演来拍抗日剧,可能主要是为了节省成本。此外,这些群演也希望能在大热门剧中露脸,但往往只能在“神剧”中扮演不起眼的小角色。
众多群众演员投身于抗日题材剧集的拍摄,这同时也暴露了市场上对这类剧集的强烈需求。然而,众多抗日剧集在艺术质量上确实令人担忧。它们对历史的忽视、剧情的荒谬等问题突出,使得演员们的辛勤努力似乎变得微不足道。
被吐槽的抗日神剧特点
抗日剧的情节常常过于虚构。比如张卫健主演的《五台山抗日传奇之女尼排》,剧中的尼姑主角竟然谈恋爱,吃饭时还吃大鱼大肉,战场上还出现了三角恋。这些情节与观众对抗战剧的期待大相径庭。类似这样的剧情在抗日剧中并不少见。剧中主角还能用“小李飞刀”和飞针杀敌,甚至手榴弹的使用都违背了物理常识。这些内容不仅不尊重历史,也不顾及观众感受,简直是在侮辱观众的智商。
这种雷剧严重扭曲了抗战的历史真相,强行向观众灌输制作方的主观想法。观众本期待看到尊重历史的正剧,但这些神剧却让人深感失望,它们在虚构的“创意”上耗费了过多的篇幅。
官方的态度与过审的疑问
官方严禁歪曲历史内容的抗日剧,相关机构多次强调。然而,这类神剧仍然存在。这其中有部分原因是审查制度的问题。卫星频道播出的剧集审查较为严格,而地方电视台的剧只要通过地方广电局的审核即可播出。因此,有些制作公司便试图规避审查。为了追求利益,他们费尽心机地绕过审查规定,将含有令人难以置信情节的剧集呈现给观众,对此官方的警告置若罔闻。
观众不禁心生疑问,为何如此多的雷剧能顺利通过审查?是审查过程存在疏漏,还是某些制作团队过于狡猾?对此,我们必须加强监管,揭开这其中的神秘面纱,确保这类低俗作品不再出现在大众视野。
收视率背后的商业逻辑
官方虽对之批评,抗日剧仍颇受欢迎。制片方为吸引观众,不惜添加“刺激”元素,即便扭曲历史也在所不惜。众多观众仅将看剧视为休闲方式,对剧情真实性并不关心。制片方正是看准了这种心态,不断炮制出令人瞠目结舌的剧情,以此吸引观众。更有部分粉丝,为了支持偶像,甘愿追随这些雷剧。比如吴奇隆主演的抗战剧,便成了他展示魅力的舞台。
制作方为了追求利益,重视由收视率带来的回报,频繁推出这类雷剧。市场对利益的追逐,使得抗日神剧尽管屡次被禁止,却依然难以遏制其出现。
对历史的歪曲危害
抗日剧中对历史的扭曲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我们的革命先辈们在战争中承受了极端的苦难,用鲜血和生命赢得了胜利。然而,这些神剧却以娱乐化的方式遮掩了这些真相。若观众误以为剧中的情节就是真实的历史,那么他们对历史的理解就会产生偏差。这样,我们的后代可能无法深刻理解抗战的艰难与伟大,更难以珍惜和平的珍贵。
我们要对历史表示敬重,牢记历史教训,绝不能让那些歪曲事实的电视剧随意流行。
如何避开抗日雷剧
观看影视作品时需仔细辨别。挑选抗战题材剧集时,不妨先查阅评分,比如《五台山抗日传奇之女尼排》的评分只有2.9分。同时,也要留意公众的评价。此外,影视行业本身也应加强管理。从制作源头开始,就要避免制作低质量剧集,并提升编剧和演员的历史知识水平。
有没有碰到过那种让人觉得很荒谬的抗日剧桥段?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们的经历,同时也希望大家能点个赞,转发这篇文章,帮助更多人正确理解抗日剧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