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张益唐57岁突破性进展:基础研究需宽松学术环境  第1张

科研之路就像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每一次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都离不开科研人员长期不懈的钻研,他们犹如磨剑十年。但遗憾的是,当前科研人员所面临的评价体系却与之相悖,这成为了科研领域的一大难题。

现行考核制度的弊端

现在的评估体系较为严格,各项指标过于注重量化。科研机构普遍追求论文数量和项目等级等可量化指标。在众多领域,科研人员不仅要授课、发表论文,还需参与项目、提高成果转化率。许多年轻学者即便成功续约,也时常感受到周期性的考核压力,难以全身心投入长期的基础研究。一些经验丰富的学者出于对年轻学者未来发展的考虑,也不得不追求论文数量。这种状况对基础研究的进步并无益处。

观察现实情况,多数科研机构中此类现象相当常见。例如,一些做应用研究的科研工作者为了达成目标,强行选择难度大的课题,这样做不仅耗费了他们的精力,还给他们带来了额外的压力。

基础研究的特点

基础研究有其独特之处,它往往伴随着高风险、高回报以及漫长的周期。许多创新成果都是在反复试验和错误中逐渐获得的。以一些需要长期深入研究的重大项目为例,这些项目并非能在短时间内见到成效。此外,那些致力于原创研究的学者,他们的工作在短期内往往难以发表成果,这也使得博士生们不太愿意投身其中。此类研究耗费大量社会资源,若评价体系与其实际需求不符,则可能导致资源浪费。

就时间成本来看,基础研究可能要耗费数年至数十年,比如攻克一些重要的科学难题,绝非短期内可以完成。在这一漫长的阶段里,现行的考核体系难以跟上基础研究的步伐。

宽松环境的必要性

基于社会发展需求考量,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迫切需要更多具有原创性和革命性的成就。这些成就的诞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础研究工作。在进行基础研究时,科研工作者需要拥有一个较为宽松的学术氛围。唯有如此,他们才能心无旁骛地投身于可能需要长期付出却未必有即时回报的探索之中。

复旦大学设立的相辉研究院以探索前沿、挑战性、高价值科学难题为目标,科研人员在此可享受5至10年的考核豁免。在这种较为宽松的科研氛围中,科研人员得以专心致志地展开自由研究,拥有更充沛的精力和资源深入挖掘科学领域的深层次问题。

专家的观点

贺樑提到,因为学术成果不易衡量,现在评价人才主要看发表论文的数量、期刊的影响力和项目的等级等可量化的标准。这样的评价方式导致评价标准有所偏颇,影响了科研人员投身于高风险领域的意愿。他建议在评价人才时,学术委员会和领军科学家应发挥更大的主观判断力,同时还要设立一个同行评议制度,这个制度能长期追踪。

韩一帆指出,现在的科研机构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地方连基本的研究条件都不具备,却还在推动基础研究。这样的情况显然不现实,还让科研工作者承担了更多压力。他期望能打造一个有利于基础研究的环境,保护好科研人员的好奇心。

AvailableResources

部分科研机构中,设备利用率并不理想。若对这些设备进行清点和整理,并向有意向从事相关研究的人员开放申请,将有助于提升科研资源的利用效率。此外,许多关键科研成果的诞生,都借鉴了其他科研人员的早期工作。若对这些早期成果给予肯定,将有助于形成更佳的科研协作环境。另外,考虑设立专门奖励基础性重要成果的渠道和平台,以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议题。

设备资源浪费的问题在众多科研机构中普遍存在。若能有效分配这些资源,便能为基础研究提供更优越的环境。

展望未来

未来,我们需深入探讨科研人才评价体系的优化路径。首先,应减轻量化指标的约束;其次,应加大同行评议等主观评价的比重。同时,科研机构需结合自身实际,科学配置资源,避免盲目跟风开展基础研究,并应为那些真正有实力、有创意的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优化人才评估体系,构建一个宽松的学术环境,这对我国基础研究的持续进步和产出更多具有原创性、突破性的成果至关重要。你所在的组织或领域是否也面临类似的科研评价压力?欢迎点赞、转发和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