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网络时代波及各行各业,医疗行业也不例外。众多医生与MCN机构携手,希望通过短视频平台推广个人及科室,看似是一条不错的宣传路子。然而,这其中确实存在不少隐患,正如钱炬的经历所暴露出的一些弊端。
合作初衷
2022年,钱炬加入了一家新医院,那里新设立的肝病科急需提高知名度。为此,他与MCN机构合作,开设了短视频账号。他的目标很清晰,就是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这个科室以及他自己,以便患者能够获得更优质的治疗。这种情况在许多地区的医院中并不少见,无论是新成立的科室还是希望增强影响力的科室,都会寻求创新的推广方式。医生们也希望通过这些新兴平台抓住更多的发展机遇。
这种现象并非孤立,随着短视频热潮在各地蔓延,医疗界亦试图利用这一趋势。众多医生对此充满期待,纷纷加入其中,希望借助MCN机构的专业运营才能。
遭遇问题
钱炬发现了一些问题。吸引来的患者质量并不理想,他们对问诊的态度就像逛集市一样随意。这种现象在许多医院都很常见,医生们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换来患者的漠视。
脚本质量让制作团队感到担忧,其中用词不够准确,且充斥着过多绝对表述和流行词汇。钱炬精心创作的优质内容被退回,而且他连查看患者留言的权限都没有。这种运营方式严重妨碍了钱炬最初目标的实现。
运营真相
冯塞理提到,MCN团队将为医生塑造形象。张建笠明确表示,这是在构建个人形象。众多城市的MCN机构普遍将流量转化为实际门诊量作为目标。若成功提升医院门诊量,每日就诊人数可达二十到五十不等。这种运营方式导致医生们逐渐丧失了对个人账号的控制权。
内容多系制作方意图呈现,却可能走偏了医学知识的普及初衷。此类内容更倾向于追求点击量,对真实性和精确性则有所忽视。
医疗事故
有些病人专程找“网红”医生看病,可一旦出了医疗问题,负责运营的人却显得很冷淡。比如张建笠碰到的情形,老板对此毫不在意。这种情况反映出某些MCN公司为了利益,忽略了病人的权益和感受。
这种模式只看重流量和收益,对患者来说极为不利。医疗事故被轻描淡写处理,同时也揭示了医疗短视频运营的扭曲之处。
回归本真
钱炬关闭账号后,回到诊疗工作感觉轻松不少。实际上,出色的医学科普账号多是由医生亲自打理。不少医院的医生逐渐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有能力制作出更优质的账号,传播更真实、更准确的医疗知识。
许多优秀医院的医师,由于绩效和职业发展考量,开始关注网络科普领域。他们亲自投身科普工作,这样做能减少在MCN机构运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成功案例
《他走了二十公里去看病》这篇文章迅速走红。该帖子的主人公账号发布的视频数量有限,主要记录的是日常生活和知识分享等内容。这种看似平凡的表达方式却直击医疗领域的痛点。那些由医生亲自制作内容、缺乏过多商业包装的账号,反而更能触动人心。
这样的例子能否为众多医者带来思考?是应该依赖MCN公司的商业化运作,还是亲自认真制作真正有价值的医疗科普内容?期待大家在评论区展开讨论,也欢迎点赞并转发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