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CT报告上出现“腔隙性梗死灶”、“缺血灶”这类词就紧张了吗?其实无需过分担忧。这仅是影像学上的显示,与实际的“脑梗死”相去甚远,它们通常被称作“无症状性脑血管病”。
无症状脑血管病的分类
2017年,美国卒中/心脏学会发布的指南中提到,无临床症状的脑血管疾病主要有三种类型:无症状性脑梗死、血管源性脑白质高信号以及脑微出血。这些在头颅影像检查中是常见的发现。在上述情况中,血管源性脑白质高信号尤为常见,通常所说的“脑缺血灶”即指此类现象。
看到这个结果,许多人误以为大脑真的缺少血液,但这种看法是不准确的。实际上,这仅仅是在CT或MRI检查中,脑部组织中出现的异常信号区。
脑白质高信号的成因
老年人群中这种情况较为普遍。举例来说,在我们身边的老年人中,脑白质和深层脑白质的高信号常常与多种风险因素有关。比如,衰老这一无法避免的过程,以及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常见的健康隐患。这些因素可能引起小动脉受损,最终导致脑白质高信号的出现。
多数情况下,即便有少量脑白质高信号,人们通常不会察觉到明显的症状。在日常生活中,这种状况往往不易被察觉。许多老人往往是在进行其他检查时,无意间发现了这一问题。
脑白质高信号与脑梗的关系
脑白质高信号可能预示着“脑梗”的发生。若一位老人同时出现脑白质高信号,且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血管疾病风险因素,那么其患病风险将显著提升。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提高警惕。
大多数的“缺血灶”并不一定与未来脑梗风险直接相关。只有当这些灶点数量增多,或病情持续恶化,并且未有效管理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风险因素,脑梗死的风险才会增加。
腔隙性梗死灶的本质
腔隙性梗死灶,又称腔隙灶,这只是通过影像学检查得出的结果。它只能表明大脑中存在一个陈旧病灶,但并不能直接证明患者现在患有脑梗死。至于具体的病因,医生尚不清楚,可能是之前有过脑梗病史,也可能与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周围间隙的扩大有关。
这种情况常常表明,脑血管可能出现了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可能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密切相关。
病灶增多和急性卒中的预防
要避免“腔隙性梗死灶”增多或急性卒中,改善生活方式至关重要。比如,饮食上应减少油腻、高盐、高糖食物,增加运动。同时,需控制血管危险因素,如遵医嘱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并定期就医随访。如此,才能及早发现并确保大脑健康。
社区医院里,有不少患者遵照医嘱改变了日常作息,结果身体状况有了显著提升。
是否需要药物治疗
看到影像报告上标注的“缺血区”和“腔隙性梗塞区”,许多人最关心的是是否需要服用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依据医学共识和指导原则,若患者出现认知能力大幅减退、行动不便、言语不清等腔梗相关症状,必须由医生确诊病因,然后判断是否需要用药。
血脂水平较高的患者,治疗计划需根据血脂状况以及是否存在血管风险因素来制定。许多患者对此缺乏认识,擅自用药,这种行为相当危险。
关于影像片中显示的“缺血区域”和“小梗死灶”,您有何见解?若您自身出现此类状况,您会如何应对?希望各位能点赞并转发此文,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知识,减轻他们的无谓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