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宁路街道,有一位党支部书记名叫王巍卿。他致力于解决群众的困难,为街区治理做出了不少成绩。这些事迹让人感到鼓舞,值得我们关注。
深入走访全面了解街区
王巍卿对街区情况进行了全面细致的两次走访。这项工作既实际又艰辛。他仔细记录了街区各类主体的数量和类型等基本信息。这并非轻而易举之事,这些资料将助力他更准确地开展党的群众工作。无论是市场主体还是普通民众,都是他关注的焦点。通过这些走访,他对街区有了更深的了解,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走访活动规模庞大,却唯有此法能深入社区。若不开展如此深入的考察,后续的治理举措可能只是空中楼阁,缺少实际依据。这样无法真正满足群众需求,自然无法有效提供服务。
党员徽章下的三个自问
王巍卿常佩戴党员徽章出行。他带着三个问题: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我能实现什么?深入群众。这表明他始终不忘党员身份下的职责和使命。他采用“一周走访一次”“双周讨论一次”“每月清理一次”的工作方法,持续走进群众。这样做让他能有效地了解民众需求,发挥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带着疑问进行工作,能帮助我们理清工作思路。知晓自己的身份,便能避免不当行为;了解自己的能力,便能合理规划工作任务;明确自己的目标,便能拥有清晰的追求。这样的工作模式,构建起一套高效的工作机制,持续地更新并解决新出现的群众问题,将“问题清单”转化为“幸福清单”。
党群服务中心的资源整合
南部党群服务中心经过全新升级,在王巍卿的支持下,发挥了显著效果。街区党支部借助它,整合了多种资源,并精准满足了新就业群体的具体需求。他们细心编制了每月的活动安排。王巍卿还积极与16个“两企三新”党支部取得联系,确保他们能及时掌握资源信息和活动安排。
此举极大地便利了党员和群众的参与。若非此举整合,资源恐将分散。党员群众参与学习、交流与服务将倍感不便。活动开展亦难以有序进行。这无疑会对党组织凝聚力建设造成影响。
逐个实事温暖街区居民
街区党支部与540弄居民区党总支携手,为年满80岁的党员们共同庆祝政治生日。这一喜讯让老党员们体会到了别样的关怀。此外,这种不同群体党支部间的合作,也有效地解决了社区内诸多问题。
老王把居民区、楼宇园区、党建单位党组织连在一起,组成了街区合伙人。众人聚在一起,讨论网格内的各种重要事务。这就像是将街区的力量汇聚成一股合力,大家共同想出治理的好办法,共同应对群众身边那些紧迫且棘手的问题。
街委会内部形成强大合力
王巍卿推动街委会内部团结一致。采取“以组织带动骨干,骨干引导群众”的逐级带动策略来推进工作。在协商议事时,大家都能畅所欲言,解决矛盾将更加公正高效。在门责自律方面,大家相互监督,共同进步。在公益倡导上,大家也能齐心协力。
这种模式真正做到了让街区的琐事在本地讨论、本地管理、本地处理。这样一来,街区事务能在本区域内自行解决,提升了办事效率,减少了其他部门的压力,也让居民们的参与感更加浓厚。
搭桥引线优化街区资源
走访街区时,王巍卿得知链家打算为该区域提供服务。他立刻把握住这一良机,主动发起搭建平台。他运用“街委会”这一管理工具,携手居民区党总支,与链家达成了绿丝带志愿者服务点合作协议。此举成功地将企业资源引入了街区建设。
他在商铺员工充电难题面前,迅速上报情况,并邀请相关部门共同商讨对策,成功安装了智能充电设施。此外,他还引导外卖员参与社区治理,启动了“20分钟服务”项目。这些成就展示了王巍卿在整合街区资源、解决民生问题上的积极作为。他计划继续加强商居合作,为街区注入更多活力和温情。对于王巍卿这样的党支部书记,是否能够成为其他地方的榜样,大家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并点赞、分享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