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理父亲马龙章遗物时,我发现了一些与美械班教学相关的文物,总共有7件,分为3类。这些文物历经75年珍藏,承载着众多故事,揭示了那个时代航空教育的艰辛和教员们的坚持,以及一系列令人动容的历史片段。这些文物无疑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捐赠背后的故事
马龙章的遗物以文物形式展现,承载着他的记忆。整理这些遗物,或许会唤起许多回忆和情感。这些文物得以珍藏75年,足见家人对其珍视。75年间,它们可能见证了多个家庭的更迭,能完好保存实属难得。这其中,既有家人的细心呵护,也有对马龙章的深深怀念,才让这些文物有了捐赠的可能。对于捐赠者而言,这也是想让更多人了解父亲贡献的愿望。
这些文物不仅承载着亲情,更是对美械班教学历史的真实记录。它们使更多的人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航空教学风貌,具有极高的纪念意义。
马龙章的教学工作
马龙章对教学工作充满热情,P-51组课程结束后,他立刻投入到C-46组的授课中。连续工作的状态反映出师资的短缺,或许航校当时缺乏足够的教员。在航校这个地方,他努力克服困难,讲解操纵盘时,他不辞辛劳地从xx机场取回实物,讲解得非常详细,确保教学不受缺少实物的影响。他的敬业精神在当时非常令人敬佩。
马龙章对教学工作极为投入,遇到教学中的难点,他会先自己弄明白,然后才传授给学生。如果不懂,他会向其他教员请教,这种做法至今仍被其他教员视为学习的典范。他从不故意在学生面前假装懂行,他一心一意只想传授给学生最精确的知识,因为这关系到学生未来工作的准确性等重大问题。
爱护器材的态度
马龙章对那些器材的珍视,就如同对待自己的亲人。在同学们实习期间,他四处奔走,反复提醒大家要小心使用。这种提醒,源于航校器材的稀缺,那些器材要么是从国外购得,要么是国内自行生产,背后付出了众多人力和物力。实习地点在航校,教员们忧虑学生们的不当操作会损坏这些宝贵的器材。
这反映了他具有远见,明白这些设备一旦损坏,维修或再次获得都颇为棘手,且对航校的长期教学不利。在当时航校管理器材的背景下,这种对设备的珍惜态度显得尤为关键。
教员面临的困难
几位负责主要课程的教师当时遇到了不少挑战。虽然他们出自专业院校,但教学和实践经验不足。航校里的学生文化程度不一,有些知识讲解起来学生难以理解。教学地点要么是航校教室,要么是实训场地,他们面临着教学设备、器材和资料极度缺乏的问题,而且培训时间也相当短暂。这些困难层层叠加。
那时,负责教授美式飞机课程的老师们可能需要自行摸索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资料有限,设备也难以满足多样化教学需求。在这种背景下,老师们面临的压力不可小觑。这也反映出当时航校教学资源的短缺状况。
美械班成立的背景
美械班的建立显现了航空业发展需求的变化。过去,航校培训的机务人员多专注于日式飞机的相关知识。然而,随着形势的演变,P-51野马战斗机等先进机型问世。1949年6月,航校所在地决定设立一个专门培训美式飞机机务人员的班级。当时的美国航空技术,尤其是北美航空公司的设计水平,位居世界前列,P-51的制造更是展现了美国在航空科技方面的强大实力。
由于此前缺乏美式飞机的教学经验,航校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起点,仿佛从头打造一套全新的教学体系。教材需要重新编订,教员和学员也需摒弃旧有的思维,从头开始掌握这种独特的航空技术。
实习经验的分享
王金瑞的实习心得是航校一大亮点。九中队C-46组在某机场进行实习,累积了三项宝贵的经验。机场成了他们的实习基地,经验涵盖互教制,即小先生制,学员间相互学习,这在当时效果显著。理论指导实践同样至关重要,它帮助学员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
实习制度的严格化是必要的。它规范了学员的行为,使他们在实习期间有清晰的行为标准,不仅确保了实习的顺利进行,还保障了安全及其他关键事项。
了解到这些关于航校的往事,我们或许能从中汲取哪些经验?希望各位读者能点赞并转发此篇文章,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