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我到乡下的朋友家品尝豆粑,这一幕勾起了我对童年时光的深切怀念。那里的土地、辛勤的劳作、热闹的聚餐,以及那背后浓厚的乡土情感,如今看来,愈发显得宝贵,让人不禁连连回味。
儿时的准备忙碌
小时候,做煎豆粑仿佛是一项庄重而周密的庆典。得提前好几天,母亲便开始忙碌。她得跋涉几十里路去山上砍茅柴,这茅柴对煎豆粑至关重要,因为火候要恰到好处,茅柴的火焰温度正好。砍来的茅柴晒干后,母亲又小心翼翼地堆放起来。与此同时,那两口大锅也得仔细清洗,直到能映出银亮的反光。此外,母亲还要走几里路到供销社购买酱油、味精等调料,她对煎豆粑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那时人们用人力推磨制作豆粑糊。在初冬的寒冷清晨,女人们共同合作,为制作豆粑糊而努力。推磨的人用力推,帮忙的人巧妙助力,加料的人动作有序。尽管她们在寒冷中劳作,脸颊却因劳累而泛红,棉衣也脱了下来。当我去上学时,豆粑糊已经快装满一盆,这一切背后都隐藏着无尽的辛勤付出。
一家人各司其职
快到做煎豆粑的时候,父亲在阳光下忙着晒干柴火,那画面至今清晰。他从母亲那里取出了保存的干茅柴,晒在太阳下,就是为了晚上做煎豆粑时能顺利点火。母亲他们磨好糊后,又得开始煎豆粑,身体疲惫。每个步骤都环环相扣,全家人都为这桩大事忙碌不停。
父亲并未清闲,他要逐家逐户地邀请村里的亲戚来品尝豆粑。这可是家乡的一大盛事,俗称“做年事”,还得挑选一个吉利的日子。得知家里准备煎豆粑的日期,我便开始提前邀请小伙伴们。这份小小的计划里,藏着我对童年小虚荣的回忆,也充满了对豆粑的喜爱和自豪。
热闹的豆粑餐食
天快黑了,豆粑开始煎制。孩子们先尝鲜,接着大人们陆续到来。父亲拿出从商店买的烟酒,热情地款待客人。平日里节俭抽自家烟叶的父亲,今天格外大方。屋内欢声笑语,二爹三叔玩起猜拳,屋子里充满了欢乐。豆粑成了大家情感的桥梁,大家围坐一起,品尝豆粑,感受着邻里间的热情。
众人享用豆粑之际,父亲心中挂念着未至的长辈。他未曾动筷,催促母亲多做一些,分装在盘碗中,保持热度,亲自送往长辈们家中。在这简简单单的豆粑小事中,他的仁慈与热心表现得淋漓尽致。
煎豆粑的旧时意义
以前,煎豆粑并非如今这般,人们并非单纯为了怀旧或解馋。它曾是应对“春荒”的关键,是储备粮食的重要手段。全家老小辛勤制作煎豆粑,实则是在为来年的生活打下基础。在那个粮食不那么充裕的时代,这既是一种生存的技巧,也体现了家人共同面对困境时的乐观精神。
每个家庭都曾忙碌地制作豆粑,那段时光虽然繁忙,却满怀希望。这小小的豆粑代表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承载着在艰难岁月中的坚韧和乐观精神。
现代的豆粑新内涵
时代已经不同,基本生活需求不再是难题,大家普遍过上了较为宽裕的生活。然而,豆粑的魅力依旧。每逢佳节,无论他乡忙碌的游子归家,家中长辈依旧会制作豆粑。这已演变成一种习俗,承载着深厚的情感。豆粑的角色也从解决饥荒转变为传递亲情和乡愁的载体。
孩子们在回家的路上,手中携带着的干豆粑,不仅仅是美味佳肴,更融入了长辈们的浓浓情感。这小小的干豆粑,如同一个温馨的提醒,教导孩子们不要忘记家乡的情怀,要铭记那片养育自己的土地。它所承载的,是那份深深的思乡之情,永远镌刻在每个离乡游子的心中。
豆粑背后的深厚情感
煎豆粑承载着儿时的回忆,至今仍牵动着情感。那时大家齐心协力制作的欢快场面,以及如今它所蕴含的深厚乡愁,都让豆粑变得格外特别。它将过去与现在紧密相连,汇聚了家人与邻里间的深情厚谊。
你是否记得有一种食物,它能让你的童年记忆和故乡情怀涌上心头?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同时也请你为这篇文章点赞和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