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在全球半导体行业的地位引人关注。最近,台工商协进会理事长吴东亮和前董事长刘德音的言论,使得台积电在美国的投资计划成为公众热议的焦点。此事不仅涉及台美之间错综复杂的经贸利益,还反映出台湾内部对半导体产业未来走向的忧虑。
吴东亮的观点
吴东亮在工商早餐会上提到,特朗普回归白宫给全球经济产业带来了不确定性。他认为,台积电去美国投资是双方的合作,而非恶性竞争。从半导体产业链的角度看,设计主要由美国主导,而台积电负责制造。在设计供应商价值链中,英伟达的利润率高达70%至80%,而台积电的毛利率大约是50%。这说明台积电并未夺取美国的利润。这种看法揭示了台积电在台美合作中的角色定位。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仅从经济利润的简单对比来看,似乎过于单一,未全面考虑台积电赴美背后的地缘政治等因素。再者,在全球半导体产业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市场份额和战略布局等方面不能仅凭利润数据来全面解释。
吴东亮的乐观看法并未得到众人的赞同。他主要依据当前的价值链分布来分析,却未充分考虑潜在的风险。在产业发展的实际过程中,国际形势、技术革新等因素都可能颠覆现有的价值链格局。
刘德音的警告
刘德音提醒台湾当局,不要将“硅盾”视为护身符。他指出,最尖端技术若在美国制造,可能损失数百亿美元,而若在台湾制造则可实现互利共赢。这一看法表明他站在更广阔和战略的视角上思考。以台积电为例,其在技术研发和生产设施建设上投入颇多,若最先进技术部署于美国却无法盈利,对台积电将造成重大打击。再者,从台湾当局的角度来看,过分依赖美国,寄希望于“硅盾”保障产业安全,实则不切实际。毕竟,地缘政治复杂多变,美国政策随时可能调整,台湾的半导体产业优势可能因此受损。
台积电要想持续壮大,必须审慎考虑技术生产的布局地点。在岛内深厚的产业基础上,开展最尖端的技术生产,这对企业最为有利。
台积电赴美补贴事件
美国商务部公布了一项决定,将为台积电在亚利桑那州的工厂提供66亿美元的资助,用于建设三座新的晶圆厂。在这三座工厂中,第三座工厂计划采用A16等先进芯片制造技术。这一行为显示出美国在积极吸引台积电到美国投资。美国希望通过补贴,推动本国半导体行业向前发展,并加强与台积电的联系。然而,从台积电的立场出发,接受这笔补贴是否真能实现预期的增长效果,尚存疑问。毕竟,美国的意图可能并不只是帮助台积电单纯发展。
台积电获得补贴的消息在岛内引起了广泛关注。A16这款“升级版纳米”技术有可能被复制到美国工厂。岛内民众和业界都担忧台积电最终会变成“美积电”。这不仅仅关乎台积电自身的利益,还涉及到整个岛内半导体产业的竞争优势。一旦技术流向美国,岛内将失去在半导体产业中的关键地位。
台、美半导体产业链的定位
从台美半导体产业链的整体情况来看,美国在设计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然而,台积电在制造技术上展现出显著优势。这种上下游的搭配原本看似稳固。然而,地缘政治因素的介入和台积电赴美投资等事件的发生,使得这种稳定状态受到了冲击。美国似乎也想要在制造领域分得一杯羹,这导致台积电承受的压力不断上升。
台积电若在美国持续增加投资并扩大生产规模,可能会引发台湾本土产业生态的失衡。众多相关产业,如一些小型模具制造商,可能无法跟随台积电的脚步迁移至美国。这些企业难以在美国重新设立布局,这或许会对当前的高效产业链合作模式造成破坏。
台岛产业担忧
岛内对台积电赴美投资持有顾虑,主要忧虑在于最尖端的科技和产能可能全部流向美国,之后却可能被美国抛弃。这种忧虑并非毫无根据。台湾的半导体产业在全球享有一定声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台积电的贡献。若台积电在美国的投资出现重大亏损或实力被削弱,台湾整个半导体产业将面临巨大打击。
以台岛现有的半导体产业就业情况为例,众多从业者依赖于台积电的本土生产进行工作。若台积电大规模迁移技术和生产能力,这些从业者的工作机会将显著减少。再者,从研发角度分析,本土正逐渐丧失最前沿的技术研发基础,这将对岛内半导体科技的长远竞争力产生不利影响。
未来的不确定
当前形势复杂,台积电在美国的投资前景不明朗。在全球政治经济的大背景下,它受到国际形势、市场竞争、技术研发和地缘政治等多重因素的交织影响。台积电不能仅依赖美国的补贴,也不能仅靠以往的合作模式来推进发展。
台积电面临这样的不确定性,如何应对变得至关重要。同时,台当局如何守护本土半导体产业,也是他们必须深思熟虑的。这还涉及到如何平衡台美经济关系。大家觉得台积电能否在美国的投资中实现最大利益,同时确保台湾本土半导体产业的领先地位?欢迎在评论区发表观点,并点赞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