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关于能否食用皮的问题,争论声不断。有人认为皮都是不洁之物,不宜食用;而有些人则觉得皮富含营养。看似简单的决定,实则涉及众多健康与口味的因素。
果蔬皮的营养价值
果蔬的皮层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比如番茄和葡萄的皮,它们有助于肠道活动。同时,果蔬皮也是矿物质和维生素的储存地,例如梨皮含有铁和锌,而苹果皮中的铬元素含量远超果肉。在不少地区,当地居民都明白这个道理,比如山区里的老人,他们习惯于连皮吃苹果,因为他们知道苹果皮的营养价值很高。而且,茄子皮中的花青素和类黄酮、番茄皮中的番茄红素等营养素,在皮中的含量都超过了果肉,其中番茄红素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有很好的效果。
同时,果蔬的皮也可能隐藏健康隐患。比如红薯,在生长期间,有害成分很可能积聚在皮层内。荸荠的皮也可能吸附有害的排泄物。若不经处理直接食用,可能会对身体健康构成危害。因此,在食用果蔬时,不能简单地认为所有皮都是可以食用的。
全谷杂粮皮的好处
全谷杂粮的皮层富含对健康有益的多种成分。以糙米为例,其皮层含有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维生素E以及钙铁等矿物质。但是,当糙米去掉了皮,变成了精制大米,维生素B1的含量只剩下原来的五分之一,膳食纤维也只剩下原来的九分之一。这充分说明,杂粮皮中蕴含着丰富的营养精华,保留这些皮层对于保持营养均衡至关重要。这正如过去贫困时期,人们依靠全谷杂粮皮维持生活,却依然保持了良好的身体素质,这充分证明了这些皮层营养的价值。
挑选全谷杂粮时,宜优先考虑带皮的。当前社会,谷物在精细加工过程中常去掉了皮,这让我们摄取的营养成分不够丰富。因此,多吃带皮的全谷杂粮,才是更健康的饮食方式。
动物皮的真相
很多人觉得猪、鸡、鱼等动物的皮含有大量胶原蛋白,吃了能美颜。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这些皮中的胶原蛋白,其氨基酸组成并不符合人体需求,人体对其利用率不高,进入体内后大多转化为能量或储存,真正能补充到皮肤的蛋白质非常少。再者,大多数动物皮含有较高的脂肪,比如鸭皮,其脂肪含量高达50%到59%,蛋白质含量仅为7%到10%。尽管烤炸鸭皮味道不错,但会增加脂肪摄入,还可能产生致癌物质,因此从健康角度考虑,并不建议过量食用。
鱼皮是个特例,其蛋白质含量在26%到36%之间,胶原蛋白占比约25%,而脂肪含量在1%到20%,且主要是健康的不饱和脂肪酸。这些特性使得鱼皮在调节血脂和预防心血管疾病方面能发挥积极作用。由此可见,并非所有动物的皮都相同,我们应当根据不同动物皮的特点来妥善处理。
特殊食物起皮的情况
食物中含水量较多的一些,在加热过程中容易形成硬壳。比如,牛奶加热后形成的奶皮,主要由脂肪和蛋白质构成,还含有脂溶性的维生素A和D,尽管这些维生素在膳食总脂肪中所占比例很小,但饮用牛奶时并不需要去除奶皮。粥皮主要由糊精组成,还含有少量脂肪及其他营养元素。豆浆皮也类似,主要成分是脂肪和蛋白质,其中多为不饱和脂肪酸。腐竹则是将豆浆皮晒干制成,营养价值很高。
各种食物加热后外皮的营养状况各异,不少家庭在烹饪这类食物时,常常不清楚这些外皮是否含有价值,便随意丢弃。但实际上,很多时候,保留这些外皮食用会更加有益。
食用皮的建议
了解皮的性质后,我们需作出明智的选择。果蔬皮在无健康隐患时,适量食用为宜,同时需确保其清洁。全谷杂粮宜选择带皮烹饪。动物皮如鸭皮等高脂部分应适量减少摄入,而鱼皮则可适量食用。食物加热后,是否食用表面皮层应根据其成分、营养价值及个人健康状况来定。例如,对减脂者而言,高脂皮层可能不太适合食用。
海外一些关注健康饮食的圈子中,人们常交流各种皮类食材的烹饪技巧和加工方法,我们可以参考这些做法,让我们的饮食更加健康。
个人健康与皮的关系
身体状况各异,对待果皮的态度也应有所区别。若身体存在特定病症,食用果皮需谨慎考虑。比如,那些有高凝血风险或血液过于黏稠的人,应减少花生红衣的摄入,过量食用可能提升血栓的风险。至于健康人士,也应遵循营养均衡的原则来挑选食物。例如,一些注重养生的朋友,在确保健康的基础上,会尝试探索果皮类食物的新食用方法。
用餐时,您是倾向于削去食物的皮还是保留?期待在评论区看到大家的用餐习惯。若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不妨点赞并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