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稻在水稻种植中颇受欢迎,它不仅能提高产量还能降低成本,然而,首季收割时的高碾压率问题一直难以克服。这个问题不仅影响了再生稻的产量,也让种植大户们感到头疼。这其中究竟有哪些难题?又该如何进行改进?
再生稻的价值与痛点
再生稻在那些“一季收成抵不上两季”的地方作用显著。它不仅能提升粮食产量,还能减少种植开支,受到许多农户的喜爱,成为提升收入的好途径。但随之而来的,是严重的压损问题。在湖南的水稻种植区,许多种植大户都反映,因为传统收割机重量大、履带宽且长,导致许多稻桩被压碎,无法再生,这极大地影响了再生稻的产量。
这个问题不容忽视,首季的收割力度对再生稻来说极为关键。稻桩是再生稻得以再生的根本,一旦稻桩遭受严重破坏,再生稻的生长就会受阻。这不仅关乎农民的收入,更是关系到粮食产量的大事。
湖南省农科院的探索
湖南省农科院农业装备研究所持续探索解决方案。专家们明白,若要降低压痕,收割机需进行技术革新。他们决定从履带部分着手。一般收割机的履带较宽,而再生稻收割机则需将履带宽窄降至350毫米或更窄。这并非易事,背后隐藏着众多技术挑战。
研究人员探索使用重量轻但强度高的材料,这种材料既强化了收割机的结构,又减轻了其整体重量。此外,他们还对整机的结构进行了优化。经过这些改进,再生稻收割机的重量被有效降低至3.8吨。这样的减重显著降低了收割机在田间作业时对稻桩的压强。
多项改造贴合生产需求
他们不仅减少了机器的重量和窄化了履带宽,还对多个方面进行了优化,以更好地满足田间作业的实际需要。通过扩大割台宽度,收割机每次作业的覆盖面积更大,从而提升了收割速度。同时,提升底盘高度,减少了收割机在作业中对稻桩的频繁接触。
秸秆粉碎及抛洒技术得到了优化。这种优化有助于维护田间环境,并为再生稻的成长创造了更佳条件。综合来看,这些改进效果明显。它们不仅降低了稻桩的损坏比例,还使得收割作业更加顺畅高效。
达到的实际成果
成果显著。这可是我国首台经过农机部门检验并推广认可的再生稻收割机。它成功将首季收割的损失率从50%降低到了27%以下,比传统机械作业能多收获20%以上。这些数据充分展示了其非凡的价值。
湖南岳阳的农机企业已经开始大量生产这种机械。今年已经卖出十几台,虽然这个数字不算多,但在刚开始推广的时候,这个成绩还是相当不错的。此外,预计明年产量将大幅增加,届时将让更多地区享受到这种先进收割机的便利。
产学研用推多方协同
这一成就的实现,得益于“产学研用推”各方的紧密协作。农业农村部组建了专家团队,进行研发攻坚,众多专家的智慧和辛勤付出都融入了这一成果。若非这些专家的不懈努力,仅凭某一领域的力量,很难攻克这一长期存在的问题。
研发成功后,相关部门迅速进行鉴定和认证。同时,实施了“优质机器优先补贴”的措施。这一措施使得优质机器能迅速推广使用。它不仅为企业提供了政策扶持,还让农民能更快地使用上高性能的收割机。此外,相关行业标准也同步完善,从无到有,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创新与发展。这为再生稻收割机行业设定了标准和发展的指引。
对农业装备发展的示范意义
在湖南的案例里,我们发现产学研相结合、研发与使用并行的模式中,再生稻收割机技术有了提升。同时,越来越多的农业设备正朝着“优质高效”的方向稳步发展。这一做法为其他农业设备的发展树立了榜样。如何解决各自的问题,推动农业装备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是整个行业需要深思的。这种模式是否适用于其他农作物的机械设备?这是广大农业装备研究和生产工作者需要探讨的议题。欢迎各位发表意见,并点赞分享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