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干部现象在干部队伍中显然是个棘手问题。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明确表示要严肃处理此类干部,同时,有人提出要深究其成因,这一话题引发的争论无疑引起了公众的关注。

麻章区拒绝采访引争议

治理躺平式干部:分析其产生土壤与调整策略,提升干部工作积极性  第1张

麻章区虽经中央纪委监委针对“躺平式”干部进行点评治理,却以保密为由拒绝透露具体情况。此举自然引发了众多猜测。这种拒绝,难道仅仅是借口?在整治过程中,信息公开至关重要,因为这不只是地方问题,处理不当还可能影响整个干部队伍的整治方向。2023年,仍有地方政府在处理事务时缺乏公开,麻章区的做法显然与公众对信息公开的期待相悖。

三门县整治的全面覆盖

2022年4月,浙江三门县开展了针对“躺平”和“佛系”现象的作风建设活动,活动范围广泛。81个单位中,5000多名在编干部参与了此次活动。这一大范围的整治举措,展现了彻底解决“躺平式”干部问题的决心。大多数治理行动只是小范围的试点,而三门县却让所有干部参与,意在从源头解决问题。此前,此类全面的干部整治活动并不多见,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借鉴。此举也确实改善了当地的工作作风,证明全面覆盖在整治中是有效的。

治理躺平式干部:分析其产生土壤与调整策略,提升干部工作积极性  第2张

各地对躺平式干部的处罚措施

各地对“躺平”干部及涉事机构实施了多样化的惩戒办法。一旦三门县将某干部或单位定性为“躺平”,他们便面临相应的惩处。比如,19名落后干部和7家落后单位被公开通报,轻则面临谈话警示,影响其业绩和晋升机会。又比如,被评为“躺平”项目的相关人员会被领导约谈。泰州市设立的“蜗牛奖”旨在激励。这些惩戒手段虽然严厉,实则也具有救治的功效,旨在提醒干部们觉醒并投入工作。在当前的干部管理机制中,惩罚并非最终目标,提高干部素质才是核心所在。

动态管理的重要性

麻章区设立了“躺平式”干部数据库,进行动态管理,并迅速处理“出库”事宜。南山镇也采取了相似的除名办法。这实际上是一种积极的应对策略。在干部转变和发展的过程中,并非一味否定。我们给予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并认可他们的进步。这种动态管理展现了人性化的特点。比如,有些干部起初可能显得消极,但通过教育和自我努力,他们能够回归正途。若不给他们机会,或是持续指责,那是不公平的。这样的做法也符合干部队伍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需要。

治理要考虑根源性问题

“躺平式”干部的出现,其背后有着深刻的成因。孙涛,这位来自西南乡镇的基层干部,提到了选拔任用中公平性的问题。有些干部因工作分配不公平而选择放弃努力,比如上级安排的虚工作过多。若基层干部执行不合理的任务,甚至可能损害干群关系。江苏省纪委的干部也强调,不能随意给干部贴上标签,而应从领导和管理机制上寻找原因。这表明,我们不应只看表面现象,而应深入到管理、工作分配、评价体系等多个层面去探究问题的根源。

治理躺平式干部:分析其产生土壤与调整策略,提升干部工作积极性  第3张

整治目的是干部积极作为

中央纪委官网明确强调,对“躺平”干部的严格处理并非目的本身,而是旨在激励干部敢于负责、善于行动。以三门县等地的整治活动为例,旨在提升干部队伍的整体积极性。面对当前的发展环境,无论是基层事务还是政府治理全局,都迫切需要积极进取的干部。比如在扶贫、乡村振兴等关键领域,干部需全力以赴,若存在众多“躺平”干部,必将对各项事业造成严重影响。各地在整治“躺平”干部的过程中,是否真正以目的为导向,而非仅仅为了处罚而处罚?希望广大读者能留言探讨,并期待大家点赞及转发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