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对整治“躺平”干部现象高度关注,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的态度也显示出该问题迫切需要解决。这不仅关乎行政运作的效率,还与干部团队的成长密切相关,成为当前公众关注的焦点话题。
中央纪委的态度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强调,对那些“躺平”的干部必须采取切实措施。这种立场体现了治理的坚定决心。在公务领域,干部理应积极担当,而“躺平”干部的存在却与公共服务宗旨相悖。比如,某些地区的服务窗口干部对民众事务漠不关心,严重影响了服务质量。这种现象亟需整治,以确保民众权益得到保障。此外,这也是提升公职队伍整体素质和形象的重要途径。
治理的必要性
纪委和基层的干部们普遍觉得整治“躺平”干部十分关键。在日常工作里,这种现象屡见不鲜。有些基层干部在岗位上无所作为,对分配的任务不够重视。这种情况不仅拖慢了工作节奏,还让整个工作氛围变得消极。从整个行政体系的角度来看,这就像机器里生锈的螺丝,妨碍了正常运作,对社会的进步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浙江三门县的经验
2022年4月,浙江三门县全面开展了整治“躺平”和“佛系”现象的作风建设活动,活动规模宏大,涉及81个单位和5000多名在编干部。活动通过专项评议,旨在找出那些“躺平者”和“佛系”单位。最终,19名干部和7家单位被评为后进,并受到了相应的处罚。三门县的做法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治理的参考,若其他地区能效仿这种全面排查和评估的模式,便能在自己区域内有效识别出类似的干部。
各地治理后的后续工作
各地对被称作“躺平式”的干部和单位,均实施了相应的后续管理措施。比如,这类干部一旦被认定为“躺平式”,将面临诫勉谈话,且其工作表现和职业晋升都可能受到影响。至于被评为“躺平式”项目相关人员,将面临约谈,并失去了评优评先的资格。以广东湛江麻章区为例,该区设立了“躺平式”干部管理数据库,以实现动态管理。这些做法说明,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处罚,还包含了后续的监管和促改工作。
治理要剖析原因
处理“躺平”干部不能只靠惩罚,还需探究其背后的原因。比如,西南某省乡镇干部孙涛就提到了选拔任用上的公平问题。有些地方确实存在不公平的选拔现象,这让一些勤勉工作的干部感到心寒,从而产生了“躺平”的想法。此外,上级分配的工作有时也不合理,比如要求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不切实际的任务。江苏纪委的干部也提出,需要从领导层和机制上进行分析,不能简单地为干部贴上标签。
治理应关注政治生态
在整治那些消极怠工的官员时,必须重视他们所处的政治环境。要从根本入手,确保选拔任用人才的过程公正合理,激发官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若一个单位的政治环境健康,官员们自然会更加奋发向前。相反,若不改善政治环境,不仅无法解决消极怠工的问题,还可能引发更多类似现象。
众多读者们,你们是否遇见过身边的“躺平”干部?对于如何从根本解决这一问题,你们有何高见?欢迎点赞、转发,并在评论区踊跃发表意见,展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