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篇报道引人深思,讲述了一位66岁的冠心病患者,在两年内六次尝试通过冠脉造影来疏通完全堵塞的右冠状动脉。这种行为显得有些过度医疗,不禁让人产生疑问。究竟谁是谁非,患者坚持治疗与医疗的必要性之间该如何平衡,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
患者的执着
患者对右冠状动脉的堵塞问题十分坚持。他频繁查阅资料,焦急地期盼着下一次看病的时机。短短一年半内,他已做了四次冠脉造影,想尽办法来打通血管。这份坚持源于他对健康的迫切追求。然而,他的这种坚持并未充分考虑到实际情况。尽管他多次尝试,但血管仍未成功开通。再者,他的心肌并未出现明显缺血,心脏功能也保持良好,如此频繁地做造影或许并无太大必要。
尽管多次手术尝试未能成功打通血管,但他并未气馁。他似乎只专注于血管的通畅,并未意识到即便血管不通,他的身体状况也能保持稳定。这种对血管通畅的执着在医疗决策中或许会成为干扰,过于关注局部而忽略了整体的健康状况。
侧支循环情况
检查多次后,我们了解到血管堵塞处形成了良好的旁路。这样的旁路可以接替原本右冠状动脉的供血功能,对心脏的血液供应影响较小。尽管这一点已经得到多次证实,但患者仍旧倾向于尝试恢复原有血管的通畅。
从生理角度分析,侧支循环是人体的一种自卫与补偿系统。它原本在血管阻塞时形成并发挥作用。然而,医疗手段并未充分考虑到这一点,频繁尝试打通本不必打通的血管,这不仅可能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还可能给患者带来额外风险。
造影相关风险
冠脉造影需要使用一种叫做碘对比剂的造影剂。这种造影剂在人体内可能存在风险,比如引发对比剂肾病。在医疗机构中,对比剂肾病是导致急性肾损伤的三大病因之一,位列第三。
造影操作中,对比剂会加重肾脏负担。特别是这位患者,在疏通慢性堵塞的血管时,需要使用较多的对比剂,这无疑提高了患病可能性。一旦发生对比剂引起的肾病,还会对心血管事件产生不利影响。这些环环相扣的风险,患者似乎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介入治疗损伤
介入治疗可能带来额外伤害,例如桡动脉受损。桡动脉较细,在导管插入过程中可能伤及血管内壁,从而引发桡动脉损伤或堵塞。
整体来看,虽然开通右冠可能对改善患者心肌功能有所帮助,但与药物治疗相比,它并未在降低未来心血管事件风险方面带来额外的好处。尽管患者已顺利完成了六次介入手术,但这些手术带来的潜在风险并未消失。
药物治疗首选
根据指南,稳定型冠心病患者若没有出现明显的缺血症状,治疗上应优先考虑用药。药物或许足以保持该患者当前的健康状况。
药物治疗在某些方面胜过介入治疗,比如在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上,效果同样显著,而且避免了介入治疗可能带来的风险。尽管介入技术持续进步,但对于那些没有明确指征的患者来说,药物疗法更为适宜。
技术进展与理性对待
随着技术和器械的发展,研究发现血管开通能带来诸多益处。然而,我们不应盲目追求血管开通。特别是对于这位患者,其慢性闭塞病变的开通难度较高,必须由经验丰富的医疗团队进行操作。
操作团队的专业素质至关重要,这有助于减少并发症,提升治疗成功率。即便技术不断进步,我们仍需保持理性,根据患者的具体状况来决定是否进行介入治疗。
大家不妨设想,若是自己身临此境,是否也会对打通血管抱有同样的坚持?希望各位读者能对此话题畅所欲言,同时也欢迎点赞及转发本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