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带着新作《牡丹花开二十年》抵达南京,此事颇受瞩目。值得关注的是,青春版《牡丹亭》对昆曲的振兴有何影响。这本书记录了20年的发展历程,其中包含了许多值得深思的故事。

与昆曲的缘分开启

白先勇新书牡丹花开二十年南京发布:昆曲复兴之路的全记录  第1张

白先勇与昆曲结缘,开始对昆曲的传承进行深入研究。他发现昆曲师父即将退休,传承面临断层的风险。这不是个别地区的问题,当时许多地方的昆曲传承都遇到了类似的困境。这一情况深深触动了他,他下定决心要改变现状,于是选择了制作青春版《牡丹亭》这一途径。他的灵感来源于对中国古典诗词美的欣赏,而叶嘉莹则在这方面给了他很大的启发。

诸多文化的影响下,白先勇选择了投身于昆曲的传承事业。他常常想起那些昆曲师父们的无奈,他们技艺高超却无人继承。这就像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即将消失,而白先勇立志要成为那个守护者,那时他就决心为昆曲的传承做些实际的事。

制作青春版的缘由

白先勇新书牡丹花开二十年南京发布:昆曲复兴之路的全记录  第2张

青春版《牡丹亭》之所以制作,主要源于人才流失。众多老艺人已步入退休,而年轻演员未能及时填补空缺。同时,《牡丹亭》的特点使得青春版更贴合其表现。剧中对青春和爱情的歌颂,正适合年轻演员演绎。白先勇意识到,若昆曲要传承,必须注入新活力。面对当时演员断层的情况,他决心打破这一僵局。

在筹备阶段,张继青贡献良多。她的表演技艺高超,对青春版《牡丹亭》的制作,她在专业经验和表演手法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尤其是她的‘三梦’表演,那对昆曲艺术巅峰的攀登,让白先勇更加坚定了继续走下去的决心。

演员的成长历程

演员们初涉青春版《牡丹亭》制作时年龄尚轻。那时他们稚嫩未脱,但在白先勇的指导下,他们逐渐成熟起来。以沈丰英为例,她饰演杜丽娘,从张继青那里学到了真本事。这一成长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过无数次的排练和经验的累积。

在成长路上,白先勇与老艺人的指导对演员们极为重要。每一个细节的雕琢,都凝聚了前辈的辛勤汗水。他们不仅是在培育演员,还在传承昆曲的深层文化。从初识时的迷茫,到后来在舞台上绽放光彩,这些年轻演员所经历的历程既艰辛又富有意义。

演出成果显著

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非常精彩。该剧已演出超过520场,足迹遍布60余个城市,走进40多所高校。其影响力遍及南北,从北京到厦门等地,各地观众均有幸观赏。吸引了百万观众,无论在昆曲底蕴深厚的城市,还是在未曾上演昆曲的地方,都广受欢迎。校园演出时,学生们热情高涨,每一场都是座无虚席。这一成功证明了该版《牡丹亭》满足了市场需求,在传承昆曲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这种演出不仅促进了当地昆曲文化的繁荣,还在一些城市中,让原本对昆曲一无所知的人们,通过这部剧目开始接触并爱上了昆曲。它的影响远不止一场演出,而是对昆曲文化的整体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跟风现象的看法

戏曲圈里涌现出模仿制作青春版的风潮。然而,白先勇觉得不能一概而论。有些剧目,比如《牡丹亭》,其内容与青春紧密相连,适合制作青春版。但有些涉及历史变迁等主题的剧作,可能就不太适宜。这需要综合考虑剧本的内涵和特点等因素。

每种戏曲都蕴含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在继承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可只关注表象,盲目追随潮流。必须尊重各类戏曲的个性,否则可能损害其原有的韵味,甚至失去戏曲的核心精神。这一启示提醒戏曲界在改革创新时需持谨慎与科学的态度。

校园版的推出

《牡丹亭》推出了青春版后又有了校园版。2018年,在北京,以北京大学为核心,从16所高校中精心挑选了39名演员进行表演。这一举动在当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校园版的《牡丹亭》不仅在于其演出,更在于在年轻学子中传播和延续昆曲艺术。

学子们在表演中逐渐对昆曲有了深入认识。他们在校园实践活动中,接触到了昆曲的历史渊源、唱腔特点和表演艺术。这对于在年轻群体中推广和发扬昆曲文化,无疑是一种新的尝试和探索。

众多努力见证白先勇对昆曲的振兴,对此,你觉得还有哪些古老艺术需要类似传承?不妨留下你的看法,积极参与讨论。同时,也欢迎点赞和转发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