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疾控中心最近公布了多起肝吸虫感染的病例,这一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多数患者是在外出出差或旅游期间食用了生鱼片,肝吸虫病因此成为了公共卫生领域的新焦点。
肝吸虫对健康的严重危害
肝吸虫,又称华支睾吸虫,潜藏在人体肝胆管中,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患者常经历腹痛、腹泻、消化不良等不适。若感染时间较长,可能出现肝肿大、黄疸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可能发展成肝硬化或肝癌。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其列为致癌物质。由此可见,肝吸虫对健康的危害不容忽视。众多长期受肝吸虫感染的患者,健康状况逐渐恶化,日常生活受到极大影响。
肝吸虫的生存方式
肝吸虫的囊蚴潜藏在淡水鱼虾的肉质中。这些囊蚴在鱼虾体内生存。众多淡水鱼虾体内可能存在肝吸虫。肝吸虫通过这些鱼虾进入人体,繁殖并生长,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鱼虾实际上成为了肝吸虫进入人体的媒介。以受污染的池塘为例,我们常常能在鱼虾身上发现肝吸虫的囊蚴。
易感染肝吸虫的鱼类和虾类
三文鱼与金枪鱼等海鱼食用时不会感染肝吸虫。然而,在中国,有超过100种淡水鱼已被证实可成为肝吸虫的宿主。从流行病学角度分析,经济鱼类和野生鱼类是肝吸虫传播的主要途径。比如,草鱼、青鱼、鲢鱼、鳙鱼等日常食用的鱼类,若未煮熟食用,感染风险较大。野生鱼类如麦穗鱼、克氏鲦鱼等,感染率较高,且与儿童感染密切相关。淡水虾如细足米虾等,也可能携带肝吸虫的囊蚴。在南方沿江沿河地区,居民捕捞的小鱼小虾中,感染源不少。
错误的预防观念
很多人以为撒上调料就能防止肝吸虫囊蚴的入侵,但这种想法是不对的。研究显示,囊蚴对调料的抗性很强,酱油需要5小时、食醋只需2小时才能将其消灭。有些人吃鱼生粥时,以为只要鱼片混进热粥里就没事,但如果鱼片太厚或太多,粥的温度会降低,这样就不能完全杀死囊蚴。这些错误观念使得人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感染了肝吸虫。
烹饪中的感染风险
做生鱼料理要格外留心,鱼肉即便薄到一毫米,在90℃的热水里只需一秒钟,在60℃的热水里也要十秒钟才能完全杀死囊蚴。烤制的小鱼如果内部没熟透,同样存在感染的可能。以前就有因为烤小鱼没烤熟,导致顾客患上肝吸虫病的案例。尤其是在喜欢生鱼的地方,烹饪不当引起的感染问题时有发生。
正确的预防方法
能有效避免肝吸虫病的发作。若能改掉这种不良的饮食习惯,健康水平将显著提高。无论在家用餐还是外出就餐,只要坚持这个原则,感染的风险就能被遏制。
看到这一幕,你是否还会毫不犹豫地尝试吃生淡水鱼虾?希望大家能点个赞,并把这篇文章转发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肝吸虫病的严重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