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发布AI工具使用规定,规范本科毕业论文撰写过程  第1张

学术研究不断进步,技术手段在撰写学术论文中越来越普遍。但这种趋势也引发了关于学术诚信的担忧。复旦大学因此制定了相应规则,旨在规范AI工具在本科论文中的应用。此举使得学术诚信问题再次成为热议焦点。

AI工具在学术写作中的现状

现在,人工智能技术进展迅速。诸如生成式AI这类工具可以快速产出文章,这导致不少学生在撰写论文时可能会被吸引。某些地区,有部分学生企图借助AI来完成论文任务,这种现象并非个别。据不完全统计,相当一部分学生了解到AI可以用于论文写作,并且有些人已经有了尝试的念头。教师在批改论文时,也发现了疑似由AI创作的文章,这对学术诚信构成了威胁。

在这种情形下,学术的严谨性遭遇了考验。比如在若干学科中,学术研究本应基于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探索精神,但AI工具的过度使用却打破了这一平衡。

复旦大学规定的意义

复旦大学的《规定》具有重大意义。在国内高校中,这标志着首个专为本科毕业论文中AI应用制定的管理规范文件问世,它填补了相关政策领域的空白。此规定为学校在本科毕业论文中使用AI工具提供了清晰的管理指引。

学生需要明确哪些是允许使用的,比如文献查找和整理等,哪些是不允许的。这样一来,他们就能自律行为。同时,这也为指导老师和评审专家提供了判断的依据,便于他们进行审核。

可使用范围的合理性

《规定》对允许使用的范围进行了明确,这显示了其合理性。以文献的搜集和整理为例,AI工具能高效地收集大量资料,为学生节省了宝贵时间。比如,当学生研究历史问题时,可以迅速获得来自不同渠道的历史综述等资料。此外,对于图表类型的二次创作和辅助制图,这样的做法也是恰当的。

在AI工具辅助非创新性方法方面,我们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些思路。这包括统计学基本计算方法的指导。这样的指导能帮助学生提升论文修改的效率,同时不会影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估。

禁止使用范围的重要性

确保禁止使用的领域十分关键。比如在研究方案制定等关键步骤,若使用AI,便无法检验学生的研究实力。研究(设计)的选题、目的及创新点总结等方面,均能反映出学生的研究思维和知识水平。

使用AI工具来制作或修改原始资料、原创性图像等,是维护学术研究真实性的基础规范。而直接依赖AI生成本科论文正文等,显然是对学术诚信原则的严重违背。

责任归属与惩处措施

《规定》明确指出,作者需对AI工具所生成的内容承担最终责任,这一点至关重要。AI工具不能被列为作者或共同作者,因为只有真正的研究者才有权利署名。

学生若违反规定,将根据情况对其本科毕业论文成绩作出影响,包括但不限于不予答辩、成绩不合格等处罚。此类惩罚手段具备显著震慑效果,有助于有效阻止学生的不当行为。

其他高校的借鉴意义

复旦大学的这项《规定》对其他高校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其他高校可以借鉴其中的条款,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来设立相应规则。以理工科院校和文科院校为例,它们在制定具体规定时可能会有所不同。

那么,其他学校是否需要迅速采取行动?这确实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同时,各学校若要在技术使用上达成一致,齐心协力,方能构建一个正面的学术环境,确保学术诚信不受损害。希望读者能点赞并转发此文,也期待大家在评论区各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