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走了很长的“控糖”历程,总结了很多饮食经验,但其中很多想法并不准确。这些错误的想法让很多患者感到迷茫,并且对血糖控制的效果产生了不良影响。这个问题迫切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研究。

不吃主食是错的

糖尿病患者往往觉得主食会导致血糖升高,所以像玉米、红薯这类主食都不敢吃,甚至有人开始流行完全不吃主食的“生酮饮食”。然而,主食其实是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来源,它直接为身体提供能量,对大脑的正常功能十分关键。比如,长期不吃主食的人可能会面临肌肉减少、体重下降、免疫力下降等问题。因此,糖尿病患者应该控制主食的摄入量,而不是完全放弃主食。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指出,成人每日主食摄入量宜控制在200至300克。这当中,全谷物和杂豆应占50至150克,薯类则应占50至100克。糖尿病患者需根据自身状况来调整饮食。概括来说,一顿饭的主食分量,以拳头大小为佳。

吃水果有讲究

糖友们中有些人对含糖水果完全抵制。然而,血糖稳定的情况下,适量食用水果并无不妥。我国学者通过研究指出,适量吃水果有助于血糖管理。糖友们若每周食用1至4次水果,其血糖控制不佳的风险可降低20%;若每周食用5次以上,这一风险更是能减少30%。

血糖偏高的朋友们在选水果时,要留意水果的糖分和血糖生成值。血糖生成值较低的水果对血糖影响较小,比如樱桃、猕猴桃和苹果等。这类水果的食用量建议每天保持在50到150克,最好安排在两餐之间食用。

油脂摄入要恰当

许多人认为低脂饮食就要完全放弃食用油,糖尿病患者也不例外,但这种做法并不正确。有些患者为了避开油脂,减少了肉类的摄入,蔬菜也仅用水煮,结果导致了营养不均衡,身体变得消瘦,缺乏活力。《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指出,成年人每天应该摄入25至30克的烹饪油。

糖友要减少食用不健康的油脂,诸如油炸食品和动物的内脏。不过,油还是得吃一些,关键是要适量,选择好的油脂,逐渐养成口味清淡的饮食习惯。

糖尿病患者抗糖饮食经验中的常见误区与正确选择  第1张

粗粮搭配有方法

糖尿病患者中有些人偏爱糙米等粗粮,觉得这样能更好地控制血糖。但血糖偏高时,饮食管理还需确保主食摄入量足够,以供身体所需能量。粗细粮合理搭配更为理想。这样做不仅能补充多种营养,还有利于更合理地调节血糖。比如,可以把白米和糙米混在一起煮粥,或者在蒸馒头时掺入一些杂粮面粉,这样既增加了饱腹感,又能维持血糖稳定。

各地主食风味各异,北方多喜面食,南方则更偏爱米饭。糖友们可以根据自己所在地的饮食特点,选择适宜的主食,同时还要留意粗粮和细粮的均衡搭配。

个体差异需考虑

糖尿病患者由于体重和活动量等不同因素,对食物的需求各不相同。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可能需要多吃一些主食,而体重较重的人则需要严格限制油脂的摄入。年纪较大的糖尿病患者可能需要减少水果的摄入量,而年轻且血糖控制得较好的患者则可以适当调整水果的食用量。

糖友们各有不同,我们得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有的糖友发现吃某种水果后血糖波动较大,这时就需要适当调整吃水果的频率和量。

科学了解很重要

糖尿病患者常在饮食上有误解,这多是因为他们对科学知识掌握不够,一听到流言就轻信并效仿。比如,有人以为“老南瓜能降血糖”,但这说法缺乏科学支持。患者应依据科学依据,比如官方发布的饮食指南来安排饮食。

许多医院都配备了专门的营养顾问团队,他们为糖尿病患者提供饮食方面的建议。糖尿病患者可以在自学的同时,向这些专业人士寻求进一步的指导。而且,一些社区还成立了糖尿病患者互助小组,大家在这里互相交流正确的知识和实践经验。

你是否也曾因对饮食的错误理解而走上了错误的道路,加入了糖友的行列?如果你有相似的经历或者持有不同的看法,不妨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同时,也请大家帮忙点赞和分享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