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茶在我国茶艺历史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从魏晋时期起,它便开始显露出其独特的魅力。进入唐朝,抹茶逐渐兴盛起来。到了宋朝,它达到了顶峰,斗茶之风盛行,成为那个时代的鲜明标志。之后,抹茶传播到了日本,并在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到了20世纪末,抹茶又重新回到了我国。这段历史长河中充满了传奇色彩,让人不禁想要探寻其背后的故事。

抹茶的起源与发展

我国魏晋时代,抹茶问世,当时人们把茶叶研磨成粉。到了唐朝,这种粉末状的茶被称作“末茶”,成为品茶前的必备步骤。宋朝时,抹茶技艺达到巅峰,斗茶风气盛行,成为社会潮流,文人墨客常在庭院或茶馆品尝。但后来,抹茶流传至日本,并在那里得到持续发展,最终成为日本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世纪末,抹茶热潮再次在我国兴起。我们现代人对这种古老又新鲜的饮品有了全新的理解,并开始探索抹茶的新用法。不久之后,抹茶饮品店、抹茶糕点等众多与抹茶相关的商品如同春雨后的竹笋一样迅速出现。

抹茶的历史起源、发展与现代制作工艺详解  第1张

抹茶的国家标准定义

根据我国《抹茶》的国家标准(GB/T34778-2017),抹茶是用覆盖栽培的嫩茶叶为原料,通过蒸汽或热风进行杀青和干燥,最后磨成粉末。这一标准明确了抹茶的原材料和制作工艺,有助于消费者辨别真伪。例如,市面上有些产品自称抹茶,但实际上并不满足这个标准,因此可以被轻易识别出来。

生产者依据此标准,在适宜的茶叶种植区挑选土地进行种植,对茶树进行细致的照料,并依照要求采摘嫩叶进行加工。比如,浙江等地的某些茶厂对每个步骤都十分重视,力求所生产的抹茶完全符合规定的要求。

抹茶与绿茶的区别

抹茶的制作方法与绿茶不同。抹茶需选用在遮阴条件下培育的嫩叶,而绿茶则无需。以福建武夷山为例,有些茶园为了制作抹茶而特意进行了遮阴管理,而绿茶茶园则没有这样做。在制作过程中,抹茶的温度并不高,这有助于保留茶叶中的活性成分,使得其颜色更加鲜亮。相对而言,绿茶在制作时经过揉捻,多采用直接炒烘和干燥,粉碎也不够彻底,使得其营养成分不如抹茶丰富。此外,绿茶的苦味较重,鲜味也不及抹茶,而且绿茶粉的颗粒比抹茶粉大,口感也不够细腻。

抹茶对皮质醇的影响

研究显示,抹茶里的茶氨酸能减轻压力,压力又是皮质醇分泌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抹茶或许能减少皮质醇的量。不少承受压力的职场人士在喝抹茶后,感觉心情变得宁静。而且,抹茶含有大量抗氧化成分,比如茶多酚,它们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效果,这或许也是影响皮质醇水平的原因之一。像一些做高强度工作的人尝试了抹茶后,觉得自己的压力感有所减轻。

抹茶的食用建议

饮用纯抹茶粉是可行的,但需留意,每次用量应控制在2至3克。摄入过多的茶多酚和咖啡因可能引起肠胃不适。比如,有些年轻人为了提神,过量饮用抹茶饮料,结果导致了肠胃不适。武夷抹茶陈建也提到,对咖啡因敏感或睡眠质量不好的人应适量饮用。对于老年人、儿童和孕妇,也不宜过量饮用或食用,每天以不超过一个中杯为宜,以免产生不良影响。

抹茶的现代发展

抹茶在现今社会应用广泛。不少甜品店用它制作了各式各样的抹茶蛋糕、抹茶冰淇淋,深受年轻人喜爱。比如,在上海、广州等地,热门甜品店的抹茶产品常常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而且,有些商家还推出了抹茶饮品,成为都市人日常饮品的一部分。然而,关于抹茶的制作标准和健康饮用的知识,还需进一步推广普及,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其发展。

你知道市面上有些产品自称抹茶,但实际上并不符合标准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不妨点个赞并分享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