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发热,家长就忧心忡忡。这看似平常的小病,实则复杂,常令家长们束手无策。不过,不必忧虑,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的朱春梅主任将为您答疑解惑。
何为儿童发热
孩子成长中,发热现象并不少见。发热并非体温略高便算数。通常,孩子腋下温度若超过37.5摄氏度,或者肛门温度超过38摄氏度,便算是发热。不少家长常将体温略高误认为发热,因而过于焦虑。测量方法不当也常导致误差。家庭中,准确测量体温至关重要,是第一步。家长需学会正确使用体温计,测量腋温时确保腋窝干燥,并保证测量时间充足。
家长们往往不清楚孩子的正常体温区间,而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体温也会有所变动。年纪较小的孩子,体温调节可能不够精准,稍微一动或者穿得多了些,体温就可能发生变化。掌握正常体温,才能准确判断孩子是否发热,家长们可不能大意。
发热的原因
孩子发热有多种可能的原因。最常见的是感染,比如幼儿急疹。多数孩子都可能患上这种病,通常表现为突然高烧,退烧后疹子出现,病就好了。呼吸道感染也是发热的一个原因,尤其是在秋冬季这类疾病高发期,孩子更容易受到感染。此外,还需留意非感染性的因素,比如川崎病,它不仅会引起发热,还伴随其他症状,如眼结膜发红。药物副作用也可能引起发热,称为药物热,可能与孩子对某些药物过敏有关。因此,在孩子发热后,家长们需要仔细考虑可能的原因。
家长在孩子发热时通常会感到焦虑,然而了解发热的原因对于妥善处理至关重要。孩子发热时常伴有其他不适,只有全面评估才能精确诊断病因。以发热伴随咳嗽和流鼻涕为例,与单纯发热相比,其病因可能存在差异。
退烧药的使用时机
给孩子使用退烧药并非随意之举。若孩子腋下体温超过38.2摄氏度,或者表现出明显的不适,比如食欲不振,对食物提不起兴趣,夜间睡眠不安稳,辗转反侧,不停哭泣,呼吸也比平时急促,这时可以考虑使用退烧药。有些家长孩子一发烧就急于用药,实则不当。过早使用退烧药可能会掩盖病情,而孩子体温正常或没有不适时,使用退烧药并无必要。
观察孩子发热时,家长需留心观察。有些孩子即便体温偏高,精神却依然旺盛,能玩耍能笑,这时不必急于用药。然而,若孩子显得无精打采、不振作,即使体温未达38.2度,也可以考虑用药来缓解症状。
退烧药的选择
儿童适用的退烧药物主要有两种,分别是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这两种药物在疗效和安全性上相仿。对于两个月以上的孩子,可以先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的混悬滴剂。但当孩子满六个月之后,两种药物都可以考虑。这样的选择为家长们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然而,在使用药物时,务必仔细阅读说明书,避免过量使用。以对乙酰氨基酚为例,过量使用可能会对肝脏等关键器官造成损害。
退烧药的品牌众多,剂型各异。有的为混悬滴剂,使用时方便且能准确控制剂量;而有的则是颗粒剂,需加水溶解后服用。家长需考虑孩子的吞咽能力等因素来挑选。若孩子年龄较小,吞咽能力较弱,那么选择滴剂型的对乙酰氨基酚可能更为适宜。
物理降温辅助方法
药物降温之外,物理降温同样有效。比如,退热贴是大家普遍采用的方法。将退热贴贴在孩子额头或太阳穴等地方,能实现局部降温。另外,用温水轻擦也是一法,只需用毛巾蘸温水,轻轻擦拭孩子腋下、腹股沟等血管丰富区域,水分蒸发时会带走热量。但需留意,擦拭的水温不宜过低,以免孩子着凉,病情可能因此加重。
孩子发烧时,有些家长会尝试用冰袋敷额头。但这种方法不可随意采用,因为如果冰块直接接触到孩子的皮肤,可能会导致冻伤。此外,冰敷还可能让孩子感到不适,从而产生排斥心理。
降温时的其他注意事项</>
孩子一旦发烧,身体便面临严峻考验。其基础代谢加速,如同引擎高速运转,导致水分、维生素、电解质等营养元素迅速流失。因此,及时补充水分和营养变得尤为关键。例如,给孩子多喝温水,若孩子喜欢,适量饮用鲜榨果汁来补充维生素也是不错的选择。饮食方面也应适当调整,确保营养充足。
家长们还需留意孩子的穿衣增减。有人认为孩子一发热就应多捂汗,但这并不正确。散热才是关键所在,孩子所穿衣物应适宜,需依据室内温度变化来调整,以便有效散发热量。家长们,当孩子发热时,你们知道该如何应对了吗?欢迎点赞、分享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