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今社会,企业成长亟需依靠高技能的专业人才。如何有效培育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成为了亟待解决的关键课题。山东铝业职业学院凭借自身独特优势,推出了创新的“中铝直通车”人才培养模式,为这一问题提供了满意的解决方案。
深入企业调研确定需求
山东铝业职业学院明白企业需求至关重要。在中铝集团人力资源部的带领下,学院积极行动。教师团队深入企业生产现场。比如,在特定时期,教师们踏入中铝某车间,了解岗位操作规程和作业环境。他们与一线工人、基层管理人员交流,收集到一手资料,明确了技能人才所需的多项能力。这涵盖了专业技能和精神素质等多个方面,为有针对性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企业岗位需求多样复杂,不同部门和工序都有特定要求,因此,进行全面准确的调研是人才培养成功的关键。
调研企业深入,能根据实际情况持续作出调整。企业技术不断进步,员工所需技能也在随之变化。比如,近段时间企业引进了新设备,员工就得掌握新的操作技巧和相应的理论知识。因此,这种调研并非单次进行,而是需要持续跟进。
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当前,我国有色金属产业正在进行转型升级。面对这一趋势,山东铝业职业学院积极行动,与企业合作制定了多项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比如,在储能材料技术专业,学院与企业共同分析了行业的发展方向。双方共同确定了岗位人才的要求,并依照科学流程编制了相关教学大纲等材料。这一省级高水平专业群的建立,展示了学院方案的高标准和高质量。
各专业对应不同岗位,设有独特培训课程。智能冶金和安全管理专业在制定培养计划时,都紧密贴合企业实际需要,并关注岗位的升级与转型趋势,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动,旨在保证培养出的人才进入企业后能迅速发挥其作用。
多种方式组建联合培养专班
仅凭单一途径难以充分满足众多人才的需求。校园内部推广是关键环节之一。学院利用宣传栏、校园广播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中铝直通车”模式,以吸引更多学生加入。这种招生与就业同步的做法,大大提升了人才培养的精确度。举例来说,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明确未来的就业方向,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该校不仅勇敢地迈出校园寻求合作,而且在与众多知名职业院校携手时,充分运用他们的师资力量和教学场地。比如,在与某地职业院校的合作中,我们选派了优秀学生到他们成熟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并由资深教师团队精心挑选。此外,我们还与企业教师共同组建班级,开创性地形成了新颖的人才培养机制。
完善师资队伍体系
教师团队对培养人才至关重要。我们实行的“互相兼职”机制起到了显著效果。原本在企业的技术精英,如今可能成为学院的兼职讲师。例如,某公司的高级技术专家,他将自己宝贵的一线实践经验引入课堂,传授给学生们。同时,学院的教师们也有机会深入企业,学习生产技术等知识。在一段时间内,学院不少年轻教师到企业挂职,将实际生产操作经验带回学院。
该体系内容丰富。它不仅涉及生产技术,还包括岗位操作。全面覆盖让教师具备多元能力。这样,教学能够紧密联系实际生产,而非空谈理论。
定制化课程与教材开发
“中铝直通车”的特色之一就是定制化服务。课程和教材的设计以企业实际岗位的胜任能力为出发点。比如,针对某个生产岗位的典型任务,我们首先确定人才的标准和培养需求,然后着手设计专业课程。最终,我们开发出了涵盖有色金属行业的13个专业课程体系。此外,还有超过200门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这些定制的课程和教材并非固定不变。企业技术不断进步,行业也在发展,它们随之作出相应调整。比如,当新的冶金技术问世,教材内容便会更新,加入新的知识点;而对于那些已经不再适用的旧知识,则会被淘汰。
形成完整培养与评价体系
“1+1+1”与“1.5+1.5”的培养模式已成熟实施。这是经过反复探索和实践得出的结果。比如,学生在这两种模式下,会在不同阶段分别在学校和企业进行学习与实践。经过三年的联合培养,评价过程既严格又公正。从理论到实践,全方位评估人才是否实现了培养目标。
工作后的持续关注有助于人才的不断进步。我们通过定期访问,了解毕业生面临的问题,并给予相应的帮助。同时,各类技能竞赛为人才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集团举办的各级别竞赛,激发了技能人才的积极性,让他们得以展示自身能力的提升,增强了在行业中的影响力。
各位读者,这种教育方式是否能在更多领域得到普及?期待大家的评论参与、点赞以及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