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医保政策的每一次变动都牵动着众多人的情感。过去七年,国家医保局推出的集中采购和谈判等新举措,显著降低了药品价格。这一变化既给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也让制药企业感受到了一定的压力。在这场患者与药企之间的较量中,双方如何寻求平衡,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医保新政,药价大幅下降
过去,我国药品,尤其是进口药品的价格长期很高。不少患者因药费昂贵而放弃治疗。近7年来,国家医保局积极推行改革,通过集中采购和谈判等手段,显著降低了国产仿制药和进口药的价格。例如,经过七轮谈判,835种新药纳入医保目录,众多患者因此受益。这些新药让8.8亿人次减轻了经济压力,为许多看不起病的人带来了希望。然而,药品降价导致药企利润减少,这也为后续的矛盾埋下了伏笔。
实际上,不少制药公司表示,由于药品价格被压得很低,这让他们后续的研发资金显得有些紧张。药品研发本身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一旦利润减少,研发活动自然就难以持续进行。
创新药渴望更多支持
随着时间的流逝,行业内的老手们开始感到忧虑。最近几年,他们纷纷发声,要求医保在资金支付上对创新药物给予更多帮助。创新药物的研发成本高昂,风险也相当大。若药品价格定位不合理,制药公司便难以激发研发的积极性。在这次新闻发布会上,医保部门的相关负责人似乎作出了回应,称那些“具有高临床价值和高度创新性的药品”将“得到相应的价格”。这一表态让制药企业看到了一线希望。但这也带来了挑战,因为如何衡量临床价值和创新水平并没有一个明确无误的标准,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出现分歧。
医药企业若想持续投入高端创新药的研发,必须确保获得合理的利润。以抗癌新药为例,研发过程可能耗时数年至数十年,所需的人力物力投入极为庞大。
药企取得一定定价权
国谈降价虽未显著降低,但新纳入的91种药中有89种通过谈判或竞价进入医保,平均降价达到了63%。不过,药企仍能对创新药定价有一定控制,医保则将关注点转向了“支付标准”的确定。这种调整显示出医保政策在不断发展。在运用现有谈判底价测算技术和方法的同时,医保需兼顾基金支出和药品临床价值,这一决策过程实则颇为复杂,因为不同观点可能导致不同结果。
药企方面,一旦拥有了定价权,便能在合理的区间内制定药品价格。然而,医保部门在评估新药时,必须对它对医保基金长期作用进行细致考量。
国产药占新增药品多数
在本轮医保谈判中,新增药品中,国产药达到91种,其中65种属于国内生产,占比超过七成。这一数据表明,国产药的发展步伐正在加快,其在医药市场的份额也在持续增长。国产药的竞争力正在逐步提升,这是一个积极的动向。国产药的发展有助于减少医疗费用,使更多患者能够从中受益。
国产常用药品质量持续提高,且价格相比进口药品更具竞争力。得益于医保的支持,越来越多的患者倾向于选择国产药品,这对整个医药市场的格局将带来重大改变。
医保基金面临挑战
医保基金是主要的支付者,数额高达三万亿,然而其承担的责任却在持续增加。比如,辅助生殖服务在很多地方已被纳入医保支付体系。另外,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基础医疗费用持续上升,给医保基金带来了更大的支出压力。特别是那些有特殊需求的老年群体,他们需要长期的医疗保障,这就要求医保基金持续加大投入。
有些地方的医疗保险资金出现了收入和支出不平衡的状况,因此如何增加收入和节省开支变得非常关键。
创新药支付平衡难题
医保资金压力持续上升,然而“救命药”的研发却迈入了新里程。这类药品价格高昂,让患者难以负担,医保基金要想纳入此类药品也面临重重困难。据说医保谈判中存在“五十万不谈,三十万不进”的规定。以CAR-T药品为例,尽管有商保等创新支付途径,但使用者数量依旧有限。展望未来,将有更多高价值创新药问世,医保部门既要应对压力,又要协调各方需求,这无疑是一个挑战。同时,这些药品带来的卫生经济影响,也需要持续评估。
医保部门接下来该如何行动?是维持严格的管控,还是逐步降低门槛?这个问题值得大家讨论。同时,也期待大家的点赞和转发,让更多的人了解医保及新药的发展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