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在庆祝成立十周年的主题党日上推出了“比邻”幸福15分钟生活圈计划。这个计划承载了街道十年来的成长故事,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街道成立背景
2014年,大镇和大居面临人口激增的困境,政府的管理与服务遭遇考验。为此,市委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强化基层建设”的课题,并发布了“1+6”文件。考虑到万里街道独特的居民构成和地理位置,它从大镇中独立出来,成为上海街道体制改革后新涌现的典型年轻街道。此举在人口管理、区域规划等方面进行了深思熟虑,目的是为了缓解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与现有管理服务之间的矛盾。此外,在街道析出模式中,万里街道的情况颇具代表性。
起初,当我们开始划分街道时,面临的是一片全新的景象和考验。无论是进行管理还是进行规划,都得从头学起。这就像是把房子建在一片荒地上,一切皆未知,却也蕴藏着无尽的机遇。
基础情况
街道虽从零开始,却自有其独特之处。位于市中心,房价却比市中心要低,吸引了众多“70后”“80后”的新上海人前来定居,居民群体年轻化,街道因此充满生机。街道从一张白纸出发,竟然成功开发出1.3万平方米的房源,用于民生服务设施。这一成就得益于街道工作人员对资源的挖掘。正是这种资源的有效利用,为街道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里原本只是普通的住宅区,缺乏必要的配套设施,居民生活诸多不便。然而,在房产资源重新整合之后,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居民们现在看到了在新街道居住的希望和巨大潜力。
服务设施发展
街道上的公共服务设施日益丰富。原本不足的设施,如今已逐渐变为居民们家门口的便利选择。社区内设施完备,各类中心如社区事务受理点方便居民办理事务,街道图书馆则提供丰富的文化服务。中心城区最大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设立于此,极大提升了居民的健康保障水平。此外,还出现了心理科普体验区、社区儿童活动室、智能食堂等众多特色场所和设施。
服务设施的增设,让居民的生活有了新变化。过去,他们可能需要远赴他乡去处理问题,而现在,只需家门口就能轻松解决。比如,“智助食堂”的设立,对于社区中许多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来说,或许就是提升生活品质的关键所在。
文化品牌打造
万里街道打造了诸如万家书房、诗风万里、万里观光等系列文化品牌。这些品牌不仅让居民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还增强了街道的文化内涵。万里公园的改造升级更是引人注目。公园由一个普通的休闲地转变为具有文化品位的“新场所”,同时也展现了居民自治和共治的成效。在此过程中,居民们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建议,比如增设公厕和将杂物间改为服务点等,使得公园的功能更加全面。
在打造文化品牌的过程中,居民的作用十分关键。他们提出建议,改善周围环境,从而由普通居民转变为街道文化建设的参与者。这样的参与让居民更加珍视自己的居住地。
新就业群体服务
新村路661号,一座废弃的仓库变成了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群服务中心。这种转变,体现了对新兴就业群体的关心。随着社会的进步,新兴就业群体日益增多,他们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增多。在这里,他们可以得到餐饮、休息、阅读、出行帮助、医疗协助等多种服务。这个中心成为了普陀区内新兴就业群体的聚集地,为他们融入城市生活提供了强大的帮助。
新就业群体在城市中常感漂泊不定,他们的工作性质导致他们难以找到稳定的依靠。如今,党群服务中心的设立,仿佛为他们提供了都市中的一片温馨避风港,既给予他们心理上的归属感,又提供了实际的生活帮助。
城市规划特色
街道布局在上海城市规划中独树一帜。高楼与自然河流巧妙融合,形成了一片罕见的流动水域住宅区。这里的规划起点高,基础良好,采取了公园优先的策略。这种策略在当时较为新颖,如今则带来了优美的城市景观和舒适的居住体验。它将自然美景与城市建筑完美结合,不仅美化了城市,也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这种前卫的规划方式,是否也能在别的城市地区推广?大家可以在评论区交流你们的观点。期待大家为这篇文章点赞转发,让更多的人知道万里街道的成长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