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消费领域,大数据“杀熟”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我们或许在不经意间遭受了不公正的价格对待,这确实让人感到愤怒。

大数据“杀熟”的表现形式

大数据“杀熟”现象表现多样。手机价格因手机型号和用户不同而有所区别,尤其在新机型上市时,消费者看到的价格可能因大数据分析而存在差异。以北京某电器商城为例,周围上班族中,即便是在同一办公室且都是新用户,购买同款手机的价格也能相差数百元。此外,商品价格在多次浏览后上涨的情况也较为普遍。例如,上海的王女士在一家在线购物平台看中了一款耳机,频繁查看后,价格竟然上涨了10%。

揭秘大数据杀熟:算法背后的价格歧视与消费者权益保护  第1张

老用户通常需支付比新用户更高的价格,这一情况十分常见。比如,在广州,李先生经常通过某在线票务平台购买电影票,他注意到新用户总能享受到更优惠的票价,但作为老用户,他却未能享受到同样的优惠。

商家的定价权利与界限

从经济学角度看,商家确实有自行决定价格的权力。通常,价格上的不同可以通过成本、市场需求等因素来解释。比如,在某个新开业的小县城饭店,新顾客可以享受七折的优惠,而老顾客则是九折,这属于常见的促销策略。

然而,若在相同交易条款下,对同一商品或服务设定差异化的价格,这便可能构成对消费者权益的侵害。比如,某国际知名酒店连锁品牌曾被揭露,老客户通过APP预订的房间价格远高于新客户,即便是在同一天、相同房型的条件下,这种做法显然是不公正的。

算法“算计”背后的问题

现在有些算法对用户进行详细的分析。它们会搜集诸如年龄、性别、购物频率等众多信息。比如,某个电商平台会依据用户的购物记录来对他们进行分类。在杭州,小张发现自己的购物频率被标记为较高。接着,他发现自己在购买同一件商品时,价格比同学要贵一些。

该行为涉嫌价格差异对待,属于不公正的定价方式。首先,这种算法驱动的价格差异缺乏合理的价格辅助因素。其次,它还牵涉到对消费者个人资料的过度收集和不当利用,这对消费者的权益造成了严重伤害。

消费者的弱势与困境

我国明确规定禁止大数据“杀熟”行为,但消费者往往处于不利位置。算法的隐蔽性使得消费者难以察觉自己被收取了较高的费用。以某打车软件为例,它可能暗中提高一位老用户的预估费用,而用户因对路线不熟悉等因素,往往难以发现这一变化。

争议面前,商家常以新用户红包、新用户优惠等为由,行“吸引顾客”之实,以规避责任。而且,此类案例不多见,消费者往往难以搜集到足够的证据,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线下与线上的差异思考

在非网络交易场景里,价格差异现象也时有发生,比如在集市上,摊主有时会为老主顾提供一些价格上的便利。大多数人对此并不太介意,因为这里的定价机制比较公开。摊主可能会直接向顾客解释,由于老主顾频繁购买,所以会给予一些优惠。

这与网络上的大数据“杀熟”现象截然不同,网络中的这种隐蔽的算法计算让消费者感到自己被计算在内,因此社会有必要关注这一差异并探索相应的改进办法。

保护权益的举措与方向

政府部门已采取措施,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强调需增强促销优惠的透明度。比如,电商平台需明确告知优惠券的使用细则。同时,在算法应用上,严禁利用算法实施不公平的差别对待。

算法需确保公开性,尤其是检索和排序规则要清晰可见。比如,搜索引擎在推荐结果上的排序标准如果公开,就能更好地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相关权益。

在购物过程中,我们消费者常常被迫接受各种规定,然而,我们真的只能任由商家利用算法来计算我们吗?不妨分享自己的经历和看法,同时,也请为这篇文章点赞和转发,让更多人知晓这种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