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社会上对于新兴行业从业者权益的保障问题备受关注。12345热线收到的关于外卖送餐员和网约车司机的投诉已超过11万件。这些问题背后,潜藏着许多待解的难题,比如劳动安全防护不够、平台规章制度不完善等。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从业者的切身利益,还关乎城市的温情与和谐。
劳动安全保障待加强

从业者的新业态劳动安全需引起重视。外卖员等工作者常遭遇交通意外风险。以往依赖商业保险,如今虽有职业伤害保险,但尚在试验阶段。骑手受伤后常遭遇收入中断等难题,自身难以承担后续生活与康复费用。部分地区缺乏明确的安全保障监管规定,实施起来面临诸多困难。劳动安全不能仅是纸上谈兵,需有具体可行的措施。这需要平台、社会、政府等多方协作,共同努力确保基本的劳动安全权益。
若一个城市连从业者的基本安全都无法确保,何谈新业态的兴起?比如北京已设立外卖骑手休息驿站以保障其安全与休息,成都也应效仿此做法。
外卖平台规则不合理
在成都,不少送餐员表示,平台在价格设定、订单分配、处罚等方面的规定并不公平。尽管平台声称定价信息可供查阅,规则也看似清晰,但在实际执行中却存在不少问题。许多骑手对某些规则下自己收入为何会出现波动感到困惑。比如,对于距离和重量的计算方法,哪怕是一点微小的变动,都可能对骑手的收入产生重大影响。
平台声称将更新规则,借助持续的动力机制推动服务质量进步,但实际执行效果尚不尽如人意。观察时间维度,众多骑手需长时间努力才能微增星级,所获得的激励难以弥补过往的亏损。若平台仅停留在口头承诺,不付诸实践,那么骑手的权益将如何得到保障?是否存在相应的监管机制?
网约车平台乱象
网约车平台存在不少问题。成都的司机们反映,价格设定、提成比例和派单机制存在不公。虽然行业有高峰低谷的周期性变化,但平台不能仅凭这一点制定不合理的规则。例如,保底收入的设定是否能真正确保司机获得最低收入?根据实际调查,有些司机的月收入甚至远低于他们所期待的。
司机们普遍觉得抽成比例太高,他们辛勤跑车,但平台却拿走了大部分收入。目前,平台似乎没有要调整的迹象。以深圳某些区域为例,网约车司机已经联合起来反对过高的抽成,成都方面也应对此现象给予关注。
平台与社区协作
小区里骑手进来的问题一直存在,外卖平台还有社区联手尝试推出了“骑手友好社区”计划,这算是个不错的尝试。他们通过减少骑手等待时间来提升通行效率。不过,这个项目目前还处于试验阶段,需要更广泛的推广。就拿某个大型的住宅区来说,即便有数据支持,物业依旧以安全考虑为由,不允许骑手进入。
社区一旦认可了骑手,双方就有望实现双赢。骑手可以提升工作效率、赚取更多收入,而居民们也能更快地收到外卖。那么,如何让社区更深刻地理解这一点?这需要平台、社区和骑手共同努力,共同去寻找答案。
从业者的合理诉求
市场监管局支持新兴行业从业者提出正当权益。然而,众多从业者因惧怕平台惩罚而不敢表达意见。他们处于不利位置,即便遭遇不公也只能忍受。不少城市已有从业者因诉求表达而遭平台限制接单的情况。成都需建立规范的表达途径,并确保从业者反映问题时不受不公正待遇。
这些要求包括收入问题,也包括工作环境等方面。比如,外卖员在酷暑中缺乏高温津贴,缺乏休息地点等。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从业者是否愿意继续从事这一职业。
政府部门的监管作用
市交通运输部门提出,网约车服务存在缺陷,算法的根本性问题尚未得到妥善处理。政府部门需要加强监管力度。借鉴上海的做法,那里已明确要求网约车平台的算法必须公开且透明。成都亦应制定出相应的监管措施,而不仅仅是督促平台进行改进。
监管不能流于表面,必须对每个具体问题进行持续关注。若能为每个热点问题设定时间表并逐步解决,将极大增强对新业态从业者权益的保障。成都唯有如此,方能成为对从业者既友好又包容的城市。
想请教各位,大家觉得怎样才能最有效地维护新兴行业从业者的合法权益?期待大家的评论交流,同时也很欢迎点赞和转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