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创星米磊谈科技成果转化:借鉴西方经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第1张

我国科技发展已历四十余载,然而科技成果与生产力间的有效融合却长期成为难题。这一问题不仅制约着国家产业的升级与转型,其能否得到深入理解和妥善解决,更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发展路径。

中科创星米磊谈科技成果转化:借鉴西方经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第2张

科技成果注重发文申专利

在众多科研机构,论文发表和专利申请似乎成了工作完成的标志。以某些高校科研项目为例,结题时主要评估的是论文数量和专利申请状况。众多科研工作者更倾向于将精力集中在考核体系易于体现成果的领域。因此,在项目启动阶段,那些与产业化关系不大的项目往往能轻松获得批准,而真正能与生产实际结合的项目却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种过分看重论文和专利、忽视产业转化的观念,使得科研与生产力之间产生了脱节。

在科研人员的晋升机制中,论文和专利占据了很重的比重。特别是一些高校的年轻教师,为了早日提升职称,他们全身心投入论文的撰写与发表,却缺乏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积极性。

企业硬科技能力欠缺

中科创星米磊谈科技成果转化:借鉴西方经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第3张

我国众多企业主要还是在中低端制造业领域立足。以广东东莞的许多老式加工厂为例,它们长期以来主要依靠国外订单进行简单的加工生产。这些企业往往没有足够的精力或能力去投入到硬科技创新中。真正专注于硬科技的企业数量并不多。传统企业的运营方式使得它们习惯于按订单行事,缺少主动吸收科研机构技术成果转化的意识和能力。

中国本土像华为这样的企业,虽然能广泛应用硬科技成果,但过去并未成为产业主流。资本大量涌入的是那些能快速盈利的中低端制造业。这导致科研成果难以找到合适的企业进行推广,技术也难以从研究过渡到产品。

国外技术应用借鉴

中科创星米磊谈科技成果转化:借鉴西方经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第4张

美国在技术运用上制定了多项可供借鉴的政策。比如,“无尽前沿法案”促使政府加大科研投入,“拜杜法案”则促进了高校科研成果向产业转化。众多科技成果成功转化为产业成果,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他们改变了美国》一书中也展现了美国企业家和科学家在过去一个世纪如何广泛应用技术。

德国与日本强调构建技术转化的公共平台,这些平台在推动技术从研发阶段过渡到产业化方面扮演了关键角色。相较之下,我国的这种技术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平台模式,值得我们深思与借鉴。

资本与科技创新

中科创星米磊谈科技成果转化:借鉴西方经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第5张

我国在金融资本支持科技创新方面与其他行业相比投入较少。与美国相比,这一差距更为显著。美国在风险资本和金融体系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支持上做得较好,几乎满分。尽管我国风险资本在不断发展,但总体来看,与科技创新的巨大需求相比,仍显得不足。

中国金融资本倾向于短期投资,而科技创新却需要持续的长期资金支持。科创项目从研发到成果转化通常需要较长时间,这期间,短期资金往往无法满足需求。以新兴的生物科技研发为例,这类项目可能需要十年或更长时间才能见到成效,但许多投资者难以耐心等待如此长的时间。

平台转化的思考

国际上某些非盈利性质的平台在技术转化领域展现了出色的榜样。比如德国的弗劳恩霍夫研究所在这方面扮演了关键角色。我国虽也有类似举措,比如西安光机所多年前便着手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这些平台不仅要推动技术成功转化,培育高科技企业,还得探索市场化盈利途径以确保自身持续发展。这确实是一个难以兼顾的难题。若过分依赖政府或高校的资金,可能难以实现规模的扩大;若过分追求利润,又可能背离科技成果转化的初衷。

隐形冠军企业自身研发占主导

我国拥有若干在高科技领域默默耕耘的领先企业。这些企业与国外同行相比,技术来源并非主要依赖产业研究院的转化,而是主要依靠自身力量进行研发。以某些特殊材料生产企业为例,它们的核心技术基本独立研发,很少依赖外部科研成果。这反映出这些企业具备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然而,同时也暴露出我国产业研究院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可能存在不足,未能充分实现双方优势的互补和融合。

大家对我国未来如何更好地将科技与生产力紧密结合起来有何看法?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交流讨论,同时别忘了点赞并转发这篇文章。

中科创星米磊谈科技成果转化:借鉴西方经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第6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