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慢阻肺患者数量庞大,接近一亿。在40岁以上的群体中,患病比例较高,然而人们对这种病的了解却非常有限,知晓率仅有0.9%,形势十分严峻。然而,9月份,慢阻肺被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这或许为改善这一现状带来了新的希望,值得我们密切关注。
患者的希望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众多,许多人未察觉病情恶化。一旦加入公共卫生项目,随着政策推广力度的提升,将有更多患者了解自身状况。比如,偏远地区的患者或许会因为宣传而开始重视。再者,在家附近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健康服务,做到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这无疑会提升患者的幸福感。
早期发现并治疗疾病至关重要,尽管肺功能检测是确诊的“黄金法则”,但我国40岁及以上人群的检测比例仅有4.5%。如今,患者有机会通过这个项目得到帮助,实现疾病的早期干预。
基层医生的挑战
慢阻肺病纳入公共卫生服务后,基层医生的工作量有所上升。他们一方面担心需要填写大量表格,这可能会分散他们防治工作的注意力。举例来说,有些基层医生原本的工作量就挺大,新增的任务可能会让他们感到更加疲惫。
基层的诊疗技术和能力亟待加强。以往那种简单的健康指导已不足以赢得患者的信任,若仅限于健康教育而缺乏诊疗能力,基层医生的日常工作将面临很大挑战。因此,现在必须掌握更多的诊疗知识和技能,以应对工作中的新挑战。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机遇
基层医疗机构更能满足民众需求。过去对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关注与帮助可能不够细致,如今能够更加全面地开展。在管理层面,能够实现患者居家与医院健康管理的有效对接。
基层机构位于服务群众的第一线,它们能参与提高公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认识度。凭借地域等优势,这些机构可以向群众推广慢阻肺病的相关知识,广泛开展教育普及工作。
肺功能检查的现状
肺功能检测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病的预防和治疗至关重要。在我国,老年人群对此项检查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许多人误以为自身健康无需检查。尤其是吸烟者,他们常常在病情严重恶化后才进行检测,这种做法极其危险。
基层不少地区肺功能检测条件有限。有些乡村或社区缺乏肺功能检测设备,或缺少熟练操作的技术人员。这种情况影响了慢阻肺的早期发现和诊断。不过,目前有新技术正在研发中,这些新技术的普及有望改善这一状况。
医防融合协同的需求
在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时,我们必须强调医疗与预防的结合。过去,基层医疗单位可能面临医疗与预防脱节的现象,比如只重视健康知识的推广,却缺少实际诊疗的整合。
慢阻肺病被纳入公共卫生项目后,我们更应注重协作配合。基层医疗机构需提供涵盖诊断和治疗在内的全面服务,确保疾病预防、诊断、控制、治疗及康复各阶段实现科学且有效的连贯。
未来工作的方向
了解慢阻肺病的相关知识是首要任务,同时,提高公众对这一疾病的认识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戒烟虽然困难,但需要加强宣传并采取有效的辅助措施。
将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病的登记表合并,旨在减轻基层工作人员的负担。基层工作常常需要加班,填写众多表格会让他们分心,合并表格后,他们就能更专注于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大家对慢阻肺病的预防与治疗有何看法?如何能让更多人愿意进行肺功能检测?欢迎各位积极留言,同时也请为这篇文章点赞和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