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终于迎来人生首个个展的机会,心中涌动着紧张、期待与感激的复杂感受。这次展览,不仅是一场展示,更是对多年来学习和创作历程的回顾,仿佛向过去的自己提交了一份答卷,同时也向一直支持自己的人表达谢意。
回望学篆之路
筹备展览期间,我重温了早年学习篆刻的早期作品。这些作品虽不算特别出色,却承载着诸多回忆。它们是我书法篆刻旅程的起点,见证了我对这门艺术的初识与热情。那时的我,怀揣着对未来的梦想,握起刻刀,或许曾幻想过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展览。圈内像来楚生先生这样大器晚成的人,他们的故事不断鼓舞着我,让我领悟到艺术之路漫长,需不断探索。
展览的筹备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到自己的成长,我从稚嫩变得较为成熟。那些早期的作品,记录了我起步的时刻。每一道刀痕,都承载着我曾经的努力。此外,看到那些发展路径与我不同的艺术家们取得的成就,我更加珍视能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
作品与生活的交融
我的书篆作品融入了我的生活,如同期待好友造访时我抄写诗句那般自然。每一件作品都透露出生活的韵味和我的心情。在创作过程中,我脑海中或许浮现出朋友们欢快的笑声,亦或是独自沉思人生的孤独。
这种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融合,同样反映在作品的风格之中。我在生活中汲取的灵感,全部毫无保留地融入到了作品里。这与那些与生活脱节、显得冷漠的艺术作品有着根本的不同。我期望观众能从我的作品中体会到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入思考,感受到那种真正源自生活的温馨。
艺术的审美与追求
在书篆领域,作品被分为“能品”、“妙品”、“神品”甚至“逸品”。目前对“逸品”的理解似乎存在误区。我的多数作品,我认为自己处于能品与妙品之间,偶尔也能创作出妙品。以那方回文印为例,其独特的构思和创意体现了我的创作能力。我追求的艺术高度,是一种难以被同时代人完全领悟的人性精神,正如我刻制的“隐约雷声”这方印章,希望它能展现出独特的韵味。
为了达到这样的水平,我们必须持续挖掘艺术的精髓。就像傅青主前辈那样,形成自己的艺术理念来指导创作。同时,我们还得像《印法参同》中所提倡的那样,在技巧与笨拙之间寻求平衡。这条路并不容易,但我依然渴望不断前进。
艺术题材的来源
本次展览里,我的众多作品灵感源自庄子和苏子的思想。这过程宛如用铁笔记录阅读心得。2020年,我与人合作,以巡展形式,共同创作了关于东坡居士赏心十六事的画作,以此表达对东坡的敬意。庄子和东坡的思想及其作品,宛如一座宝藏,激发我深入挖掘其中的文化财富,并将其融入我的书法和篆刻创作之中。
我选取这些古典著作作为素材,一方面是表达我对古圣先贤的崇敬之情,另一方面则是希望将我们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我想要让更多的人见识到古人的智慧与艺术相结合的独到之处,并让这些传统元素通过现代艺术形式重获活力。
对文人篆刻的理解
对我来说,若真存在文人篆刻这一概念,那便是文人用篆刻工具记录阅读体会。我的每件作品,仿佛都是与古人交谈,与经典对话后的记录。我通过篆刻,传达对经典的领悟,对生活的看法。
在创作过程中,我会体会到从构想到完成的艰辛与喜悦,这就像文人笔下的心路历程。当观众在展览中观赏这些作品时,他们仿佛能洞察到我阅读、学习和思考的点滴,这体现了一种独特的情感与思想表达。
师友之情与前行方向
在艺术探索之路上,师友们的指导至关重要。吴先生这样的前辈,虽然在我成长过程中偶尔会夸奖我,但更多的是用含蓄的方式为我指引道路。他的才华和品格对我产生了深远影响。那些与师友们过往的交流与研讨,对我而言,是不断进步的基石。
他们的存在促使我不断审视个人未来的道路,我格外珍视每一次的交流机会。这些温馨的力量成为了我前进的源泉。你是否也有过因得到师友的指导而在某方面找到方向的体验?期待大家能转发并点赞这篇文章,让更多的人知晓书法篆刻艺术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