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手足口病,家长们心里总是不放心。要是孩子不幸得了这种病,受的苦可不少。这种病似乎特别青睐孩子,背后的原因很复杂,值得我们仔细探究。

生命时报漫绘科普:揭秘手足口病发病机制与预防措施  第1张

孩子免疫系统不成熟

孩子的免疫系统还在不断进步和完善之中。尤其是五岁及以下的孩子,他们的免疫系统并没有大人那样强壮。以抵御肠道病毒为例,成年人可能迅速启动有效的防御机制,但孩子的免疫细胞在面对这些外来肠道病毒时,就显得较为吃力。比如,一个三岁的孩子若接触到EV-A71这种常见的手足口病病原体,由于免疫细胞功能有限,病毒便容易在体内扎根繁殖。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观察到,幼儿园中一旦有孩子患上手足口病,若隔离或防护措施未能妥善执行,便可能引发多例感染。这说明了孩子们抵抗力较弱,较易受到手足口病的侵袭。

免疫系统的发育不完全也体现在对变异病毒的应对上。之前我们提到EV-A71病毒易于发生变异,一旦出现新的基因型,孩子的免疫系统就更加难以应对。

生命时报漫绘科普:揭秘手足口病发病机制与预防措施  第2张

孩子活动习惯易感染

孩子们天生充满好奇心,比如在地上嬉戏时,他们可能会用手四处摸索,接着又把脏手塞进嘴里。在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这样的行为使得他们感染手足口病的可能性增大。以幼儿园为例,这样的密集场所地面可能残留有其他患手足口病孩子的排泄物或污染物。正因如此,肠道病毒能轻易通过粪-口途径进入孩子体内。

孩子们之间交往频繁,同班里的孩子们经常近距离接触。一旦有孩子感染了手足口病,咳嗽或打喷嚏时,飞沫中携带的病毒便很容易传给其他孩子。这种亲密的互动让手足口病在孩子们中迅速传播。

生命时报漫绘科普:揭秘手足口病发病机制与预防措施  第3张

病毒传播方式隐蔽

手足口病的病毒有多种传播途径,且不易被发现。比如,一个患病的孩子在咳嗽或打喷嚏时,病毒就可能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这种传播方式几乎看不见,宛如无声无息的隐形杀手。在人口密集的社区或幼儿园,一旦有孩子感染,这些看不见的病毒就会在空气中弥漫。

病毒可以通过接触受污染的物品进行传播。许多家庭在小孩患了手足口病后,对此有深刻的体会。如果孩子用过的玩具、餐具等物品没有及时进行消毒,它们就可能变成新的传播途径。这样一来,其他孩子接触到这些物品时,就很容易受到感染。甚至成年人如果不小心,也可能成为这种疾病的传播者。

病毒在孩子体内特点

生命时报漫绘科普:揭秘手足口病发病机制与预防措施  第4张

孩子的肠内,这些肠道病毒仿佛找到了理想的生长环境。它们有3到5天的潜伏期,期间病毒不断进行复制。孩子一旦感染,起初可能只是食欲略有下降,家长们可能并未重视。潜伏期过后,病毒迅速扩散至手心、脚心、臀部及口腔等部位。由于孩子的皮肤黏膜较为薄弱,病毒攻击后易引发疱疹等不适。治疗起来也更为棘手,不像病毒仅限于肠道内时那样容易用药控制。

易出现重症情况

生命时报漫绘科普:揭秘手足口病发病机制与预防措施  第5张

尽管多数患儿手足口病可自行恢复,但仍有一些患儿会病情加重。重症手足口病相当危险。比如,患儿可能会患上心肌炎、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医院中类似病例不少,病情加重时症状不明显,许多孩子发病迅速,让人防不胜防。就拿一个案例来说,起初孩子只是有点低烧,家长误以为是普通感冒,但后来孩子精神状况突然恶化,送到医院检查时,已确诊为重症手足口病。

家长需留意孩子的异常反应,一旦发现,应立即带孩子就医。这种情况使得手足口病对孩子构成更大风险,这也是该病更倾向于侵害儿童的原因之一。

疫苗及应对措施普及度不够

生命时报漫绘科普:揭秘手足口病发病机制与预防措施  第6张

现在我们有了手足口疫苗,这种疫苗在预防手足口病方面非常有效,尤其是对EV-A71病毒引起的重症手足口病。然而,从接种情况来看,许多家长对此并不了解,或者没有及时给适龄孩子接种疫苗。举个例子,在一个社区里,可能有一百个孩子符合接种条件,但真正接种的却只有五十多个。这样的情况使得孩子们缺少了有效的免疫保护。

疾病预防措施上亦是如此,众多家长虽知晓孩子应勤洗手,但实际操作却不够规范。至于通风,也是许多人容易忽视的一环。此外,孩子一旦患上手足口病,部分家长在隔离措施上执行不力,这些因素都间接提高了孩子感染手足口病的风险。

你知道你所在区域的EV71手足口病疫苗接种比例大约是多少吗?大家不妨在评论区留言交流,若觉得文章对您有帮助,请点赞并转发分享。

生命时报漫绘科普:揭秘手足口病发病机制与预防措施  第7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