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内教育创新常常引起广泛关注,比如济宁学院附属小学,该校将传统文化和劳动教育巧妙结合,为孩子们提供了别具一格的成长机会,这确实值得深入研究。
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开发
该校高度重视挖掘和利用当地传统文化资源。济宁学院附属小学的党委书记兼校长钱广书在此领域起到了关键性的带头作用。他们细致地将本地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学校课程资源,进行了全面的课程规划,并建立了校本课程体系。这种做法意义重大。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许多传统文化被遗忘,而该校坚持挖掘和传承本土文化,为其他学校树立了榜样。这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还增强了学生对家乡文化的归属和认同。
学校里的老师们也踊跃加入。比如办公室的副主任仲亚洲,他作为甲骨文课程的教师,在这次活动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他的授课深深影响了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理解。
甲骨文特色教学
踏入校园,目光所及之处,甲骨文的影子无处不在。教学楼上的标志,玻璃上汉字旁的甲骨文样式,无不显现出学校对甲骨文的推崇。仲亚洲老师指出,这所学校已成为山东甲骨文特色学校。至今已成功解读1500余字,小学生在这里可以学会近500字。这得益于甲骨文作为象形文字,易于小学生理解和兴趣盎然。此外,采用按人体器官、植物、动物等分类的教学方法,孩子们能迅速掌握,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他们发现文字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
孩子们通过学习甲骨文,能够直接体验到中华文化的延续,这有助于他们对传统文化产生更深的热爱。这样的学习,是孩子们从小扎根于文化之本的理想起点。
劳动课程的独特设置
学校在劳动教育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孔慧源主席表示,学校特地从农学院邀请了专家,与校内教师共同进行教学。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融合了大学教授的理论知识和本校教师对学生情况的熟悉。在这种模式下,劳动课程特别强调实践性。比如,通过田园种植作为教学载体,根据不同季节种植相应的作物。这种做法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和技能,同时也无形中弘扬了劳动精神。
劳动课与别的学科相融合。孩子们在种植豆子的同时,与美食课相结合,开展豆子加工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他们能亲身经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这种课程结合方式极具创新精神。
在劳动中培养技能
在这所小学,劳动课程不仅注重技能训练,还特别强调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孩子们使用WPS软件,制作电子表格来记录农作物观察数据。这并非简单的数据登记,而是在实际劳动中,锻炼他们科学观察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田园趣味运动会成为一大看点,重现秋收场景。孩子们在此不仅享受劳动的乐趣,还能通过辛勤劳作获得“菜票”,再用“菜票”兑换田间的收获。这样的经历让他们深刻理解了劳动的意义。这种贴近生活的劳动体验,对孩子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济宁学院附属小学坚持推动学生全方位发展。他们将传统文化和劳动教育相结合,作为达成这一目标的方法之一。钱广书校长强调,要成为传承和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先锋,打造特色传统文化教育品牌。通过创新课程体系的建设,学生在语文能力、文化认知、动手能力、数据处理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们,未来前景可期。他们将对传统文化怀有深厚情感,并拥有坚实的劳动能力,积极投身于社会建设之中。
特色教育的推广意义
该校的教育模式极具推广价值。如今,随着国家教育体系的持续改革,众多学校正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这所小学在继承传统文化和革新劳动教育方面取得的成就,为其他学校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不论是在繁华的大都市还是在宁静的小县城,都能从中吸取教育理念,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作出相应调整。
这所小学的教育实践真是丰富多彩,大家不禁思考,自家的学校能否也来一场教育上的革新?欢迎在评论区交流您的想法,同时,不妨点赞并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种出色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