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本应是消费者欢购的日子,但今年却遭遇了不少麻烦。比如,有人突然发现自己被开启了“先消费后付款”的功能,这引起了大家的不满。这些问题暴露了电商平台规章的不足,也显示了它们对消费者权益的不够重视。
双11购物狂欢背后的新问题
今年的“双11”活动时间跨度大,从十月中旬起,促销活动就已启动。为了吸引更多消费者,电商平台推出了诸多新策略。比如“先消费后付款”看似方便,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遇到了不少问题。2024年的“双11”期间,不少消费者反映,这项功能在他们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激活了。这无疑影响了消费者的购物心情,使得原本愉快的购物体验变得不愉快。
这种现象并不少见,众多消费者反映,他们本意只是想保存商品或对比价格,却不知为何误点了购买,这打乱了他们原本的购物计划,让他们感到非常遗憾。
先用后付便利的错觉
“先购后付”这一功能表面上为消费者提供了更灵活的支付方式。当消费者对某些商品是否适合自己拿捏不准时,他们可以先拿到商品,之后再决定是否付款。若这一模式能够正常运行,无疑会提升网购的便捷性,并有助于推动消费增长。据一些平台的数据显示,当启用此功能后,部分消费者的购买数量呈现上升趋势。
然而,问题在于这种便捷性是以消费者自愿且了解为前提的。然而,许多人并不知晓自己已开通此功能。因此,这种便捷性实际上成了混乱的源头,只是一种理论上的理想状态。
关闭功能的艰难之路
开通“先消费后付款”功能很简单,有时甚至无需用户主动操作就会自动开启。但若要关闭此功能,过程就变得极为繁琐。许多电商平台将关闭路径设计得极为复杂,如同迷宫一般。有的消费者表示,他们在平台上花费了大量时间寻找关闭选项,尝试了多种方法却始终未能成功。
许多电商平台都存在这样的现象。尤其是那些小型的电商平台,类似的问题更为常见,消费者对此抱怨连连。显然,这些平台并不重视消费者关闭功能的便捷性,更关注的是如何让功能被开启。
电商平台的规则内卷
当前各大电商平台间的竞争异常激烈,这种竞争不仅体现在价格上,规则制定上也出现了激烈的内卷现象。电商平台纷纷推出新的促销规则和购物模式,像“先试后付”这样的新尝试便是在这种竞争环境中产生的。然而,在追求创新和变革的过程中,不少平台似乎忽略了保护消费者基本权益这一根本。
在实际应用中,有些平台为了在竞争中占据优势,急速推出新特性。然而,对这些新特性可能出现的缺陷,他们并未进行全面的分析。目前,“先使用后付费”的做法表明,这种做法是以损害消费者权益为代价的。
被侵犯的消费者权益
我国电商法明确指出,电商平台需承担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责任。同时,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其细则亦规定,涉及消费者重大利益的信息必须以明显方式向消费者公开。显而易见,在“先试后付”这一功能上,相关平台并未遵循上述规定。
在现实生活中,消费者往往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功能被擅自开通,这实际上侵犯了他们的知情权。再者,未经消费者同意就进行下单,同样侵犯了他们的选择权。这种不规范的运营行为,明显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不尊重。
电商平台该如何走下去
维护消费者利益非同儿戏,电商平台理应将其作为经营的根本原则。以“先消费后付款”功能遭人诟病为例,平台需认识到促销活动不能偏离正轨。不妨借鉴那些在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表现优异的其他平台。
那么,针对电商平台的这些问题,大家有何见解?期待大家的点赞、转发,并在评论区发表各自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