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应用引发的争议频发,平台在算法管理上存在诸多问题,诸如侵犯劳动者权益、损害消费者利益,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公众的痛点,引起了广泛关注。

算法治理背景

在当今数字时代,算法扮演着关键角色。众多互联网平台在生活的多个方面都广泛运用算法。比如,购物网站上,算法影响着商品推荐的排列顺序;出行平台上,算法则负责匹配司机与乘客。历史上,算法治理已经进行了多次专项活动。2021年,重点解决的是排名推荐和信息过滤问题;2022年,则聚焦于信息茧房和算法歧视问题。这些举措都是针对个别算法问题的治理措施。

近期,新就业形态下的劳动者权益受损事件屡见不鲜。因为算法控制权在平台一方,有些平台为了利益最大化,通过算法安排劳动者的工作,导致他们工作时间长,福利保障不足。以外卖骑手为例,他们常常要应对平台算法设定的紧迫送餐时间。

本次清朗行动不同之处

此次“清朗行动”由多个部门共同牵头。它的目标和涉及范围比以往更为广泛。过去主要针对的是算法中的个别问题,而现在已扩展至算法推荐机制对市场秩序、劳动关系等多领域的影响。此次行动具有全面性和广泛性,不仅触及算法治理的技术方面,还关联到众多社会影响层面的问题。

劳动者与平台之间的劳动关系,长期以来一直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如今受到广泛关注。这种关系往往界限不清,平台凭借其强大的算法调度能力,让劳动者处于较为不利的地位。对此,国家立场明确,未来将推出一系列保护措施,甚至可能将新就业形态的劳动者纳入社会保障范畴。

大数据杀熟现状

大数据时代下的“杀熟”现象在生活中屡见不鲜。不少消费者发现,在相同的旅行平台上预订酒店,经常使用的账号所显示的价格远高于新用户。这种现象打破了传统经济学的定价理念。以往,价格是根据市场、购买数量或购买者等因素来确定的。然而,如今这种“杀熟”行为几乎达到了近乎“零级价格歧视”的地步。

缺乏约束的情况下,消费者只能被动承受。商家在每一笔交易中都可能实施歧视性定价,以最大程度地剥夺消费者的利益。这种行为严重破坏了消费者的信任,许多消费者都觉得自己被算法欺骗,被平台所欺骗。

算法治理难题

算法治理遇到不少挑战。首先,算法多由平台掌控。这使得监管部门难以深入掌握算法的具体运作方式,进而实施监管。监管机构难以运用更多样化、细致的技术方法。比如,监管机构想对平台的偏颇算法进行监管,但因为平台算法的不透明性,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技术层面算法难以突破,同时国家尚未制定出针对大数据“杀熟”或算法监管的具体规定。缺乏规则,使得无法从根本上遏制平台通过算法损害各方权益的行为。

平衡数字经济与监管

算法治理与个人密切相关:清华大学专家解读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  第1张

在算法管理领域,实现数字经济增长与平台监管间的均衡至关重要。我们的目标是避免对平台发展造成阻碍。平台间的算法竞赛是市场活力的体现。例如,一些电商平台通过算法优化商品推荐,以吸引消费者购买,这种竞争是合情合理的。

但是,一旦平台通过算法实施垄断协议或占据垄断地位,干扰市场秩序,就应当受到监管。例如,若平台间达成共识,通过算法阻止新商家进入市场,这种垄断行为应受到惩罚。然而,评估平台垄断行为对市场的具体影响以及确定合理的罚款数额,则需要深入的专业研究。

未来展望

未来算法治理无疑是一项漫长且繁杂的任务。首先,“清朗行动”这类由多部门领导的治理举措必须持续深化。其次,确保各项政策得到有效实施,切实维护劳动者和消费者的权益。再者,还需激励平台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积极创新算法技术,展开良性竞争。唯有如此,才能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数字经济生态。

请问各位读者,在日常生活里,您是否遇到过算法的不公正对待?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如果觉得这篇文章有启发,不妨点个赞或转发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