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是个特别的日子,正值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八周年之际,天津举办了一系列活动。活动内容包括书画家创作的长卷展示和书籍赠送。这些活动传递出对二十四节气文化的深厚情感和传承意愿。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意义
二十四节气申遗的成就意义重大。2016年,它荣获了世界文化遗产的称号,从此成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这一成就引起了全球对古老中国智慧的广泛关注。在我国,二十四节气是指导农耕生产的时序。比如,在古代农村,南北各地的农民依照节气安排耕作和收割,清明过后开始播种,芒种期间则忙于麦收,这些农事活动都与节气紧密相连。这种农耕习俗历经岁月沉淀,已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民族记忆里。二十四节气不仅仅是时间段的划分,更是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形式。
国际上,申遗的成功使得全球更多人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各国人民从二十四节气这一入手点,开始领悟到古人对天文气象规律的细致观察和掌握。这一现象有助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推动了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进步。
《致四时悠然》长八米卷创作背后
创作这幅长卷颇为艰辛。它是由九位书画家齐心协力完成的,汇聚了众多艺术家的智慧与汗水。在创作过程中,有八位不同年龄段的书画家参与其中,他们各自以独到的眼光描绘了立春、春分等八个节气。这些艺术家在天津书画界各有建树,如姚景卿等,他们以高超的技艺,通过画笔将节气的特色生动呈现。比如,描绘立春时,画面可能展现冰雪消融的景象;而描绘冬至,则可能描绘出白雪皑皑中人们围炉畅饮的温馨场景。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艺术家们对节气的深刻理解。
张治的这篇文章为这幅长卷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自2019年立夏起,他凭借策划节气文化专刊的丰富经验,使得文章与画作完美融合。冉繁英先生的书法序言更是为这幅作品增色不少,三者携手共创了这幅价值不菲的八米长卷。
《四时悠然——藏在二十四节气里的中国智慧》的成书历程
这本书的问世历程颇为漫长,其中充满了许多故事。自2019年立夏起,张治便在《城市快报》和《每日新报》上策划并推出了连续六年的主题节气文化专刊。这些专刊的素材累积,最终促成了这本书的问世。2023年谷雨节气时,该书首次出版,随后在两年内实现了三次增印,总印数超过万册,这充分展现了其受欢迎的程度。书中不仅对二十四节气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更深入挖掘了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并将其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为读者提供了深刻的解读。
书中会介绍二十四节气相关的天文知识、与人体健康的联系以及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等。这种多方位的分析,不仅让文化爱好者有所收获,也为专业研究者提供了借鉴。
书画与节气文化的结合
书画艺术与二十四节气文化的融合,构成了一个独特且充满创意的文化传承形式。我国书画艺术,是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当它与二十四节气相融合,便仿佛为书画注入了新的活力。古时就有不少描绘节气景象的画作。如今,天津的老年、中年和青年艺术家们继续这种创作,既是对传统的继承,也是对创新的追求。
以季节划分,夏季的节气画往往色彩鲜明,线条生动。夏季本身充满活力,画家们用色彩和线条捕捉节气的生命力。同时,节气的特点也为书画创作增添了丰富题材,为书画家们提供了宽广的创作视野和灵感。
这种融合能够让二十四节气文化以更加直观和鲜活的形式得到传播。人们在欣赏画作的过程中,对节气及其所蕴含的文化精髓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书籍赠送背后的文化情怀
赠送书籍并非单纯的物品交换,它背后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情感。张治向天津市院士专家工作发展促进会捐赠书籍,这样的行为有利于将节气文化传播至更广泛的民众。众多院士专家来自不同学科,阅读此书后,他们或许会将书中所蕴含的可持续等理念应用于自己的研究或知识传播中。
这显示了天津媒体人对于继承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文化的使命感。从郑源的赞誉中,我们能体会到这本书所蕴含的文化意义。通过赠送书籍的方式,就如同播撒了种子,未来或许能在众多领域生根发芽,绽放光彩。
二十四节气文化的未来传承与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公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日益浓厚。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等事件激发了更多人去深入探索这一文化。如今,网络上涌现了大量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科普内容,如视频和文章,这些都为传播提供了便捷途径。
然而,另一方面,现代生活与传统农业社会的差距越拉越大,不少年轻人对二十四节气的认知仅限于课本或电视节目,并未深入掌握。我们该如何将二十四节气融入现代教育,让年轻一代真正传承它?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并付诸行动的问题。希望各位在评论区踊跃发言,同时也欢迎点赞和转发文章,让更多人关注二十四节气文化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