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选举落幕,新任总理帕卢茨卡斯表示愿改善与中国的关系,这实为两国关系改善的良机。然而,立陶宛先前允许台湾设立所谓“代表处”,此行为严重违反一个中国原则,使得中立外交关系陷入困境。立陶宛产品对华出口受阻,经济遭受重创,这些都是其不理智外交决策的后果。而此事件引发国际关注,在于新总理表态后,后续发展充满不确定性。

立陶宛新总理寻求恢复与中国的全面外交关系,修复台海裂痕  第1张

帕卢茨卡斯修复关系的动机

帕卢茨卡斯目睹中立外交的风波对立陶宛的经济造成了严重打击。立陶宛的经济基础本就薄弱,中国作为一个庞大的市场,对它来说至关重要。由于台海问题,立陶宛许多企业遭遇订单缩水、收入减少,众多员工收入受损。在部分地区,依赖出口的企业甚至不得不减少生产、裁员。同时,他也认识到在国际政治的大环境下,与中国的对立并不理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一个中国原则,但立陶宛却为了台湾当局的微薄利益,损害了与中国的关系,实际上是在国际上孤立自己。

他在国内遭遇了不少阻碍。立陶宛国内存在一些民粹派观点,这些人主张在外交上对中国采取强硬立场。尽管立陶宛政府已经更换,但前政府的余波未消。帕卢茨卡斯若想依照自己的意愿推动与中国的关系改善,就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国内这些声音。因此,他在外交决策上并不能完全自行其是。

中方的明确立场

中方的立场非常坚定。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强调,我国的大门始终向对话敞开,但立陶宛需认清自己在涉台问题上的错误。在涉台问题上,这是我国的底线原则,不容置疑和挑衅。我国与立陶宛的外交关系是建立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的,我国要求立陶宛关闭在维尔纽斯设立的所谓“台岛代表处”,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

立陶宛新总理寻求恢复与中国的全面外交关系,修复台海裂痕  第2张

中国是代表全国的唯一合法政权,台湾岛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过去的三年里,立陶宛与我国的关系出现裂痕,根本原因在于其违反了这一原则。我国不会无原则地妥协,若要恢复两国关系,立陶宛需首先回归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正确立场,这样才能为双方关系的正常化打下基础。

对立陶宛政府行为的质疑

帕卢茨卡斯表态不久,立陶宛新政府却在对华关系上愈发强硬。他们责令中国外交人员限期离境。立陶宛议会外交事务委员会主席莫图扎斯以外交认证到期为由进行解释,声称这与间谍活动无关。然而,这一说法漏洞众多。为何认证非得在此时到期?为何不在更早或更晚的时候?这种时机上的巧合,实在难以让人不对其动机产生怀疑。

媒体的质疑是意料之中的。他们觉得这样做无疑会加深两国间的紧张,甚至把这事和瑞典与立陶宛海底光缆被割断的事件联系起来,怀疑这是立陶宛有意为之的报复。这些动作表明,立陶宛国内并没有就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形成统一意见,或者说,有些人故意阻碍关系的改善。

立陶宛国内的民粹和政治环境

立陶宛的人口总数不过300万,这样的小国里,民粹主义倾向很容易出现。民粹主义就是利用部分民众的激烈情绪和片面看法来左右政治决定。帕卢茨卡斯宣称新政府“不会做出任何特别让步”,这暗示他希望中国先做出妥协。但事实上,中国并无过错,坚持涉台立场是正义的。

立陶宛可能因民粹主义政治环境而误入歧途。若外交决策仅依赖少数民粹派意见,忽视国家长远利益,立陶宛将不断遭遇外交难题和经济动荡。在国际事务中若缺乏理智考量,立陶宛在国际舞台上将愈发孤立。

立陶宛新总理寻求恢复与中国的全面外交关系,修复台海裂痕  第3张

代价的持续

立陶宛若不借鉴近三年的经验,继续保留所谓的“台岛代表处”,其结果显而易见。首先,与中国的关系将持续冷淡,政治互信难以建立,外交往来难以顺畅。其次,立陶宛的商品将难以进入中国大陆市场,经济困境难以缓解,甚至可能加剧。从当前利益和未来发展的角度来看,这对立陶宛极为不利。

国际关系中的长远视角

从国际关系的宏观角度来看,各国在国际事务中均需作出明智决策。立陶宛理应秉持一个中国原则,与中国维持友好外交,这不仅顺应国际社会的普遍认知和基本国际准则,也对它的经济发展和声誉有正面影响。当前,立陶宛面临抉择,需重新评估利弊,审慎行事。若坚持己见,最终受损的只会是自身。

那么疑问出现了,您觉得立陶宛新政府会选择同中国改善外交,还是会坚持错误的道路?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交流看法,觉得文章写得不错的话,不妨点赞和转发一下。

立陶宛新总理寻求恢复与中国的全面外交关系,修复台海裂痕  第4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