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过早发胖已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许多人年纪轻轻体重就超标,BMI超过28,与体重正常的人相比,他们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高出39%,这个数据令人震惊。如果在青年时期能把BMI控制在21.5左右,那么死亡风险,包括心血管死亡风险,都会是最低的。这清楚地说明了年轻时期体重过重带来的危害以及维持合理体重的重要性。

向心性肥胖风险大

青春期和成年初期,人体脂肪分布会发生变化,从四肢转移到躯干,这导致中心型肥胖,即腹部肥胖,的风险增加。有些人腹部较大,但整体并不显得肥胖,然而他们患心脏病的风险仍然很高。研究指出,腹部肥胖者患心脏病的可能性远超常人。此外,腹部肥胖还与肝脏脂肪堆积相连,易引发非酒精性脂肪肝,从而加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此,我们不能仅凭体型胖瘦来判断健康,还需关注脂肪的分布情况。

英年早胖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腹部肥胖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关联  第1张

不仅如此,早发胖现象会导致血管和代谢风险提前显现和加剧,进而推动心血管疾病的发展进程。观察众多病例可以发现,那些早年就发胖的人,到了中年阶段,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通常会更高。

身体会记住肥胖

年轻时体重迅速增加,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是,体重一旦增加,身体好似便留有这种记忆。之后若要减重,难度似乎会大大提升。至于身体会记住肥胖多长时间,目前尚无确切了解。在实际生活中,不少曾体重超标的人反映,减肥成功后稍微多吃些,体重便会反弹,仿佛身体对肥胖有某种惯性。

英年早胖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腹部肥胖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关联  第2张

肥胖风险因素多

超重和肥胖有多种风险因素。首先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如今许多年轻人偏爱高热量、高油脂和高糖分的食物。另外,运动不足也是一个普遍问题,许多人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坐着,运动量极少。某些药物也可能引起体重增加,睡眠不足也是一个影响因素。此外,这些因素与遗传易感性结合,更容易导致体重上升。比如,那些有肥胖家族史的人,若生活习惯依旧不健康,就更容易发胖。

30岁前易胖的原因

30岁前,尤其是18至24岁这一时期,是肥胖的高发阶段。这个年龄段的个体,生活经历剧变。从校园步入职场,加班熬夜、饮食不规律、工作压力大且运动不足,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代谢,很容易导致过度劳累引发的肥胖。婚后,若夫妻双方不改善不良的饮食习惯和作息,很容易相互影响,身处易发胖的环境中,控制体重变得十分困难。女性在怀孕生子期间,也会面临增肥的问题。产后,由于需要进补和哺乳,饮食量增加,运动量减少,恢复身材变得尤为不易。

英年早胖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腹部肥胖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关联  第3张

减肥的本质

英年早胖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腹部肥胖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关联  第4张

减肥的核心在于减少脂肪,而非骨骼或肌肉的减少。若只看重体重减轻而忽略体脂率,甚至造成肌肉流失,代谢率便会下降,最终可能导致易胖体质的形成。许多减肥失败者正是陷入了这样的误区。

防止长胖的方法</i>

人增重的根本原因在于能量摄入与消耗的不平衡。若想避免体重增加,首要任务是控制饮食,降低能量摄取。然而,这往往是最困难的环节,因为美食的吸引力实在难以抵挡。许多人面对美食时很难保持自制。此外,还需加强运动锻炼,提高能量消耗,这样可以加速脂肪的代谢,防止脂肪堆积。

各位,我想请教一下:在你们减肥的征程中,是控制饮食更难还是增加运动量更困难?期待在评论区看到你们的经历,同时,也欢迎你们点赞和转发这篇文章,提醒更多人关注年轻时就发胖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