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北京迎来了一则重要消息。中国控烟与健康协会举办了一场针对“烟卡”危害的专家与媒体交流会。此次会议关乎青少年健康成长,背后的问题同样引人深思。
烟卡是什么及获取途径
“烟卡”是由旧烟盒上的烟标制作成的方形小卡片。孩子们通过拍打来决定胜负。获取“烟卡”的方法有很多。他们可以从家里得到,有时会劝说家人吸烟以获得所谓的“高级”烟卡。此外,他们还可以在街头捡拾、从垃圾桶里寻找,或者在学校附近的小店、烟酒店购买,每包一元,大约有十张。甚至,他们还能在电商平台上买到。这些不同的获取方式使得“烟卡”很容易就到了孩子们的手中。在一些家庭里,孩子们会缠着爸爸或爷爷抽烟能拿到烟卡,这样的情景并不罕见。
这种现象与烟文化在社会中的流行有关,同时,销售烟卡的商家未遵循不得向未成年人销售的规定,这也加剧了这一现象的发展。
烟卡对未成年人的危害
未成年人对“烟卡”过分迷恋,带来诸多不良影响。首先,他们可能因为过早接触烟草标识而受到吸烟心理的诱导。比如,孩子看到烟盒上的图案和文字,就可能对吸烟产生好奇心。其次,这种现象可能导致他们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进而发展出赌博和攀比的不良行为。有些孩子甚至整堂课都在想“烟卡”,还会互相比较谁拥有的烟卡更高级。
孩子若在街头或垃圾堆里搜集烟盒来制作烟卡,他们的双手便会沾染细菌。此外,校园中出现了不少不良风气,诸如教唆、威胁等行为。更有甚者,这些现象还催生了违法犯罪,严重扰乱了社会治安,对青少年健康成长造成了极大影响。
专家指出防控烟卡危害的法律依据
王振宇作为中国控烟与健康协会公益法律专业委员会的主任,他的观点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为了遏制对青少年造成伤害的“烟卡”问题,必须采取制止违法行为的措施。生产、展示及销售“烟卡”均触犯了诸如《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广告法》等法律法规。若涉及仿制等行为,还可能违反《商标法》及《烟草专卖法》。执法机构有必要采取积极措施,严厉打击此类违法行为。然而,当前执法过程中可能遇到一些挑战,例如难以监管校园隐蔽处的交易等。
各地在执行这些法规时力度不一,有些地区对于这类非法销售“烟卡”的行为监管较为宽松。
流行的心理行为因素
刘芳丽博士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分析了“烟卡”流行的心理动因。玩游戏、追求物品的攀比、交友以及追求时尚,这些都是导致“烟卡”流行的原因。孩子们在玩“烟卡”时感受到了乐趣。他们通过拥有高级“烟卡”来满足自己的攀比欲望。他们用“烟卡”来交友,甚至有人认为玩“烟卡”是种“酷”的表现。因此,家长们不应只关注孩子的物质需求,还应该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
学校通常更看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却忽略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对他们社会行为的指导。在不少中小学,缺乏足够的课程与活动来培养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使得孩子们很容易陷入那些非积极、非健康的游戏之中。
对社会各界的呼吁
靳雪征所提及的《青少年控烟健康传播核心信息》极其重要。我们应积极行动。家长们要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每天可以腾出时间与孩子进行交流。学校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仅以成绩为唯一标准。比如,多举办一些有益健康的课外活动。社会应打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环境。对销售烟卡的商家需加强监管。社区也可以举办拒绝烟卡等宣传活动。
然而在具体实施时,家长们可能因为工作繁忙而难以照看孩子。学校可能因为师资和资源不足,难以举办丰富的课外活动。此外,社会上对抵制“烟卡”的行为也缺少统一和明确的规范。
我们应如何做
为了遏制“烟卡”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必须多方协作。学校应组建监督团队,对周边小卖部是否销售“烟卡”进行审查。家长们应率先垂范,自己不吸烟并教育孩子远离烟草。社会层面的宣传应进一步拓展。政府部门需增强执法监管,杜绝任何违法销售或制造“烟卡”的行为。
在这个过程中,大家觉得可以贡献些什么?欢迎积极留言、点赞和转发这篇文章。请大家对此事给予关注,共同守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